English

投资热源于对电影业的乐观

2010-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截至8月8日,《唐山大地震》票房已实现既定目标5.1亿元,正朝着更高纪录冲击。持续的观影热潮、日益刷新的票房奇迹无疑将国产电影市场带入一个新境界――国产电影票房将在去年跨越式增长之后,今年将再次呈现“井喷”式增长;市场也由此预测,中国又将掀起新一轮电影投资热潮。驶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中国电影产业不

免受到这样的拷问:电影投资过热了吗?

投资热潮源于乐观,促进繁荣

传统的地产企业万达集团近年来不仅建设影院,还积极投资拍电影;某院线公司今年首次投资拍电影即收获1.2亿元的票房;在电视行业打拼多年的投资者也把眼光投到了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调整期,突出表现在更多非产业、非专业资金投入到电影拍摄和制作中。”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对记者说,这些钱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各有所图:有政府的、有企业的;有玩票的,也有试水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热议的原本投资炒房的、开矿的、卖药的钱……很多时候看一部片子是电影公司投拍的,但背后出资的却另有其人。”

“拍电影”的热情高涨自然是瞄准了“看电影”市场的兴旺。从2003年的10亿元起步,中国电影票房8年内年增幅超过35%;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48.4亿元,全年有望超百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国家。

中国电影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认为,热钱涌入电影业是一种必然。一方面,银根宽松,社会上流动性过剩,民间资本又苦于难觅出口;另一方面,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各地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支持力度较大;加之中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市场对电影业未来的规模和潜力抱有非常乐观的预期,使电影业成为很多“外行人”眼中掘金的热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包括传媒资本、其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力量纷纷进军电影业,带来了传统影视公司所缺乏的融资、风险控制、市场分析等经营管理经验,在推动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颇具实力的领军企业:

做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后,凭借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点片,实现了制片板块大规模的盈利,创造了符合中影国家队身份的“金身”形象。目前中影集团正积极筹备上市,进一步加强融资能力,改善治理结构。

产业链经营是电影产业规避风险、实现盈利最重要的手段。依靠强大的产业链,上影集团从6年前“等米下锅”的亏损企业,跃升至如今年收入高达15亿元的电影“航母”。

相比之下,民营公司华谊兄弟的光芒毫不逊色,其在投融资方面的创新先行,为处于产业化初期、饱受资金之困的同行树立了标杆,更重要的是,华谊的上市进一步推进了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使资本的力量在电影业得以更深地介入。

量有余而质难求,应防范“虚热”

热钱涌入印证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华,但也正因如此很容易掩盖背后的风险。今年6月,全国上映的近30部影片,除少数几部略有盈余外,其他均以亏本告终;而就上半年所有上映的影片而言,真正赢利的也不足一半。“国内电影票房持续上扬使许多投资人产生误导,以为只要投入就能赚钱,其实远非如此。”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冷静地给出判断。

据了解,每年四五百部的电影产量,真正能排上档期的不过几十部,其余影片除了少数能上电影频道或参展参赛外,大多数根本无缘观众之面就销声匿迹了,投资自然也打了水漂。

看上去很热闹的电影业为何钱难赚、利难图,中国电影投资过热了吗?

“不能认为是投资过热,主要是资金盲目无序,缺乏清晰的赢利模式。”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鲜明地指出,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黄金机遇期,资金大量进入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对资金来说,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怎样投,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问题。

“客观来讲,是中国电影市场发育速度相对投资滞后,才造成了投资过热的‘假象’,这是一种‘虚热’。我国电影产业刚刚起步,发展还很不完善,电影受众和院线结构单一,如果从满足全体公民多样观影要求出发,显然不是过热而是不足了。”刘浩东说。

表面看,是影片产能过剩导致利润降低,实际上决定影片收益的根源在于成本和质量。刘浩东说,与过去相比,近两年国产电影在技术和制作上的成本变化不大,但由于过分夸大明星价值对电影的贡献力,明星片酬虚高,结果影片质量没有提升,成本却上去了,亏本也就不意外了。

一位经常参与审片的业内人士坦言:“烂片子很多,有的影片甚至不具备中心人物和通顺的故事,足见制片和编剧水平之差。”据悉,6月票房失利也有“喜剧片”扎推、质量普遍不高、题材同质化严重的因素。

“电影业虽然进入门槛很低,但专业门槛却很高,是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张颐武评价,“电影业类似于风险投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很大。要提高盈利概率就应该把资金交给更专业人士来运作。”看来,作为新进入者,业外公司在电影行业“交一定学费”也不可避免。

好投资应保持理性的“温度”

《唐山大地震》的持续热映一扫6月票房颓势,也让业内人更多地关注起它独特的投融资模式。在这部高达1.2亿元的影片投资中,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公司和中影集团的投资比例分别为50%、45%和5%。业内人士分析,正是这种政企联手、内外资联动的新型融资模式极大分散了投资风险,奠定了影片丰收的基础。

尹鸿表示,资金拼盘式的融资模式不失为降低风险的权宜之计,但并非长久之计。“越多的资金来源,意味越多的意志要加到电影中,会影响作品表现力的统一。”

从国外成熟电影市场的经验看,电影投资来自金融市场的融资比例越大,电影产业的发展愈稳定,是否有金融机构参与是电影公司投资选择最看重的条件。相比之下,多数的国内民间投资还处在以“拍电影不必向银行贷款”而自得的阶段。

刘浩东分析,国产电影业融资正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融资平台单一,多数进入电影业的民间资本运作不规范,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业缺乏一套对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银行对文化企业贷款非常慎重,真正能获得贷款的公司很少。

资金涌入促进了电影业的繁荣,关键是要利用好市场充裕的资金。高军认为,成功的电影投资需要具备两种能力: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判断力包括选择市场接受度高和相对稀缺的题材,以及力求影片的最佳性价比,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执行力包括一个千锤百炼的好剧本、好的合作团队、好的档期和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客观地讲,不只在中国,在发达的电影市场,投资亏本也是常见的事,经常是拍十部电影,只有两三部盈利就把成本打回来了。因此电影是个算总帐的买卖,实力越强的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越强,这是电影业的规律,中国市场也不例外。”张颐武表示。

随着盈利预期降低以及民间投资出口的拓宽,相信电影业的热钱会逐渐得到疏导并回归理性。刘浩东提出,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加快电影市场的培育,包括开发多层次观影市场和基层院线;对电影人的创新尝试给予扶持;支持电影企业积极“走出去”,提高国产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等。

连日来,电影《唐山大地震》热映,截至8月8日,《唐山大地震》票房已实现既定目标5.1亿元,正朝着更高纪录冲击,图为观众在排队购票等待观看电影。(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