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思潮研究的优化与突围

2010-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怀宁 我有话说
新时期以来,从文艺思潮角度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逐渐趋向自觉化,各种思路层出不穷并形成了热点。当然,在开拓的同时也衍生了不少的“误区”:如把文学思潮变成了理论的自在演绎,创作则成了无足轻重的附生物;或者借鉴西方思潮模式,武断地“割裂”已有的文学实践的存在;或者以作品的平面堆积和简单分类来延伸所谓的文学的“
发展轨迹”等等,它们使得当今的文学思潮研究陷入了窘境,人们期待着新的优化与突围。

雷达参予撰写并主编的《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兰州大学出版社)正是体现了这种努力。它以近三十年文学的发展实际为基础,以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核心观点为贯穿主线,以最能体现这个时期文学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本质的若干问题作为论述焦点,犹如一座座山峰,把复杂的现象,纷繁的主义,浩瀚的作品,层出的理论,糅合到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中去,以点带面,描绘出近三十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学的思潮起伏的画卷。其中,该著在这些方面的创新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以细读文本的文学思潮研究形式,开拓性地提炼了新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的精髓。面对着1978年以来的文学爆炸,如何穿越它的混沌与丰富并理清它的真正脉络及其规律?该著首先“悬置”了文学思潮所有的“先在性”,不预设任何前提,剔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主义”对创作的“规范”,尊重文学的原生态和本质属性,让思潮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其次,以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作为参照对象,既通过“过滤”力避思潮的泥沙俱下,又充分地借鉴了多种批评方法,聚焦了这些作品的主旨及其能指性;因此,既充分地阐发了这些作品的“微言大义”,凸显了它们的文学史位置,又使它们在不同标准的“裁剪”中,仍然依恃了不断生长的“经典性”而不可忽视。再次,以它们的公共经验为根柢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概括,这样就形成了文学思潮在人的不断发现与精神诉求、先锋文学,民族精神在知识分子、乡土、家族、日常化中的体现,以及对欲望本体化写作的审视与批判等等方面的中国式“命名”。这种细读使文学思潮研究奠基于创作现场,因而显得真实、可信、充满质感。

第二,立足于审美的多元性,创造了一种以文学精神的演变为主调而书写的复调文学史。如卢梭所说,人的天性崇尚自由……文明社会需要的不是持续加强其秩序,而是要不断扩张符合人性的空间,该著以之为底色,错落有致地呈现了近三十年文学审美多元化的资源、动力、途径、过程及其景观;在不同的思潮形式之中,既通过各种精神因素的互补而实现了它的总体性,又独特地渗透了娱乐、教化、认知等功能并表征了政治、市场、文化等指向,也杂糅了时代、环境、哲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综合创新。该著还通过复杂思维,为这段被“缩略”的文学真实进行立体的“还原”,如洪治纲所说,它在艺术上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展示了各种不同的人性追求,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存在本质,折射了各种不同的艺术理想,并在终极意义上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种种新的可能性。如对“底层文学”现象的研究,该著认为,在贯穿于社会批判主题之中或者与社会批判主题平行之外,它体现了民间精神的发掘倡扬、温善性情的诗意表达、宗教信仰的艰难旨归、生态失衡的焦灼呐喊、失落情怀后的理想寓言等多主题诉求;在贯彻基本现实主义精神的原则下,还丰富地呈现了多元质素并渗透了个人风格成熟的总体风貌。

第三,研究的前沿意识。在“后记”中,雷达等人立志“写一部不同于已有思潮史的新的思潮史”,除了打破惯有的时间序列等写作方式之外,该著不但表现了深刻的兼容性,既尊重文学思潮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又充分地吸收了当今思潮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从朱寨到陆贵山主编的多部《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都是它的深在的学术传统,而且还表现了深刻的问题性,即抓住很重要的能够代表三十年文学发展状况的三个关节如“是否存在主潮,艺术探索如何使文学走向自身、回归文学本体、卫护文学的自由和独立,有多少公认的、堪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能体现本民族最高叙事水平的大作品”等方面来创新文学思潮模式;不但表现了深刻的批判性,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当今文学思潮现象与本质的关联及其落差,追问并清理它们存在的合法性;而且还表现了深刻的创造性,努力从创作理念、思想内涵、文化底蕴、文体实验、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层面重新“发掘”文学思潮类型、形态及来龙去脉,独具特色地描绘了当代文学思潮感性、深沉、雄浑、真实、忧患、反思、前瞻……的“谱系图”。

诚如雷达所言,该著是以他所指导的数届博士生――西部地区各高校年轻的学子们为主体完成的,他自己也撰写了数章,因之,在体例、风格、逻辑性方面都存在某种不平衡性。然而,文学思潮总是动态的、无止境的,该著对于“新形式”的探索及其创新效果,无疑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文学思潮研究的学术传统方面,也不乏深刻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