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姻”之后

2010-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王庄越 我有话说
在江苏有这么一所高校,既非“985”也非“211”,却能在江苏这个教育大省独树一帜,发展得有声有色,这就是南京工业大学。近几年,南工大人在做好自己“老本行”的同时,不忘地方发展,通过校企“联姻”,将产学研“穿”在了一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破传统模式,育创新人才

“大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将带着怎样的思想和知识烙印步入社会,与高校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谈及高校人才培养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坚定而明确。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江苏这个人才高地崭露头角呢?南京工业大学在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上狠下功夫。从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学校就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该校教师每年都会公布自己的研究项目,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参与,如果学生自己有项目也可以提交,审核通过之后,该校为其提供场地、资金。如今,该校科研团队已经覆盖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所有年级,据了解,该校一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比例占到10%,二三年级达到70%-80%。“很多知识只有自己动手了才能真正掌握,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能亲身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比坐在课堂里上课更能学到知识。”南京工业大学二年级学生陈泉说。

采访间隙,欧阳平凯拿出了一张奖状,这是日前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竞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这是我们学校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工程的最新‘战绩’,学业成果作品化就是以成果导向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成长,在创新中成功’,这些成果既是学生就业时的特色‘名片’,更是对他们大学学习的总结。”

共建研发平台,实现校企共赢

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科技经济“两张皮”不仅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难题,也是企业发展的瓶颈,怎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南京工业大学想到了“联姻”: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高校,企业省心学校省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早在五年前,南工大就为校企共赢搭建了平台――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目前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一园三区”格局:模范马路校区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大楼是研发创新区,成为“种子”研发基地;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征地302亩,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吸引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诱人的研发条件让70多家企业看中了南京工业大学,纷纷将研发中心落户于此。通过校企的共同努力,目前已陆续研发出100多项成果。南京科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玉湘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曾经投入400万元与南工大机械学院合建了从事余热回收、脱硫、降噪等环保设备的研发平台,搞出的设备供不应求,市场前景非常好,以后会继续加强和南工大的合作,从而不断增强研发能力。”

而南京工业大学也从中受益良多,该校已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个全国最高科技奖励舞台上,斩获11个国家大奖。

服务地方发展,高校义不容辞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核心越来越体现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和程度上。”在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看来,发挥学校创新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峻对于王德明的这番话深有体会,“近3年来,利用南工大的先进技术,我们在各行业回收热量折合标煤达到400万吨,产品远销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依托南工大先进的热管研发力量,该公司致力于能量回收利用及安全环保工程,数十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近几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苏州、无锡、南通、连云港、宿迁等市开展了全面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该校又与常熟市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常熟大学科技园协议。据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明介绍,近两个月,学校一共有54位教授到常熟与企业对接,目前已签订2000万元的科技合作项目。

如今,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区,“种苗”孵化区已有14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资产总规模7亿多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超2亿元;“三创”载体建设两年多来,已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23家,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