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孩子的温暖家园

2010-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一场暴雨刚刚送走连日暑热,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的“快乐儿童俱乐部”,一群孩子围坐在绿色穹顶的天棚下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动画片《料理鼠王》――他们都是居住在社区的外来务工者子女,这里是他们课余和假期的乐园。

“俱乐部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梁兢静,小学二年级就随着进城卖菜的父母来到三里

街,如今已返回老家读初中,暑假回到父母身边,还是成天“泡”在俱乐部。“这里有好多图书杂志,有小朋友,有帮助我们快乐成长的叔叔阿姨!”

在合肥,无论是梁兢静这样的外来务工者子女、郊县农村的留守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还是失足犯错的未成年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家园的融融暖意。

他们同样是城市未来的主人

免费、免试、就近……在合肥,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要凭相关证件,就可以到居住地所在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手续入学就读――教育界人士评价:最低的入学“门槛”,百分之百的“同城待遇”。

“教育公平不能只限于城市户口的孩子,外来务工者子女同样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介绍,在致力构建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合肥一直把切实保障外来务工者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作为工作重点,合肥市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已基本实现了五个“百分之百”的目标: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百分之百可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关爱不仅仅在学校。为了让外来务工者子女享受到城市的温暖,合肥社会各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亳州路街道亳州城社区为了解决孩子们放学没有地方去的难题,开设了“四点半学校”――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接纳学生,不仅弥补儿童监管“真空”时段,而且通过开展图书阅览、国学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解决了外来务工者家庭没有时间、精力辅导孩子学习的问题。

“我们8个社区都有为孩子们服务的载体和活动。”三里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文生告诉记者,关爱未成年人尤其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已经在街道、社区蔚然成风。像梁兢静所在的“快乐儿童俱乐部”,已经开办了10个年头,曾经到访的英国王室安妮公主,看到外来务工者子女其乐融融的课余生活,颔首称赞:“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

“担任‘爱心监护人’的叔叔阿姨,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李娜是合肥市长丰县杜集中心学校的一名学生,担任班干部的她,学习和工作都很出色,但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总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失落。自从乡里组织委员李继国成为她的“爱心监护人”,平时心里话有人说、节假日有人陪伴,李娜才真正过得开开心心。

在合肥郊县,留守儿童占未成年人群体总数的比例将近20%,关爱留守儿童尤其是其中的贫困群体,不仅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长丰县的“爱心监护”制度,就是由长丰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全县性的工作,县里90余个县直单位和16个乡镇区的1389名机关干部,实现了与贫困“留守儿童”爱心结对的全覆盖。

每1至2周打1个亲情电话、写1篇周记、读1本好书,每月与辅导员1次谈心、寄1封家信……第10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谭海美,从小就家境贫困、一直跟着爷爷生活。自强不息的她看到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他们身心孤独,学习和生活存在很多困难。于是,在班主任的支持下,谭海美在班里成立了“留守儿童互助小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互帮互学,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照顾孤寡老人。如今,“留守小队”已经成为她所在的肥东县乃至整个合肥市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品牌载体,全市成立了1609个“留守小队”,16418名留守队员,每个小队都由学校少先总队或大队从现任教师、青年志愿者和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中招募选聘1名校外志愿辅导员。

我们愿意成为孩子们明亮的眼睛

“珠珠姐姐,今天我们都在等着你啊。”几乎每个星期五,合肥少儿图书馆的朱珠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打电话的是特教学校和福利院的盲童们,他们等待着“珠珠姐姐”送来最新的盲文读物以及自己上次“点播”的音乐、剧目。

“盲童是未成年人群体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部分,我们愿意成为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合肥市少儿图书馆馆长汪茜告诉记者,为了帮助盲童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少儿图书馆积极创造条件开放了盲童阅览业务。阅览室不仅为失明儿童以及弱视孩子提供网络浏览、有声阅读、盲文阅读、助视阅读等服务,让他们用耳朵、指尖来感受世界的美好。而且,考虑到盲童出行不便,少儿图书馆与市特教学校、市儿童福利院联系,建立盲人儿童读者档案,每周为孩子们送书上门。

“市区及县城镇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已经达94%以上,3县农村地区达89%以上。”合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合肥,不仅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少年关怀备至,以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教育更成为主渠道,一个以市特教中心为龙头,带动3县特教学校和4区辅读班,以普通中小学为依托,覆盖全市的特殊教育网络已形成,从今年开始全市200多所普通学校,都将接受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今年年初,合肥市7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不仅规定“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享受更多的补助,残疾学生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而且在编制十分紧张情况下,给设有儿童辅读班的学校按照1:4的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实行特教补助,普通学校内特教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畴。

温暖的阳光不能漏掉一个孩子

在合肥蜀山区三里庵街道,司法所长黄震把一位个子高高、皮肤白皙的青年介绍给记者。他叫严翼(化名),如果不加介绍,人们很难想到他是正在社区进行“矫正”的犯人。而黄震跟他的一问一答,与其说是矫正者与矫正对象的关系,不如说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叔侄。

严翼是在上初中时交友不慎,参与抢劫而犯罪。幸运的是,案件判决时正值合肥全面推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方式,是把符合条件的轻刑犯置于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在几乎与正常生活无异的环境中,严翼每周用电话或者短信向黄震报告1次情况,1个月提交1份书面的思想汇报。而黄震以及参与社区矫正的大学生志愿者,经常和他进行思想交流,安排他参加公益活动。在春雨润物的氛围里,严翼少了叛逆与懒惰,多了勤快与阳光。

在合肥,社会没有“遗弃”像严翼一样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早在2004年,包河法院就对未成年人犯罪审理开设了“圆桌法庭”,涉案的未成年被告人不是站在被告席上,而是和审判法官、公诉人、辩护人以及监护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整个法庭看上去更像是一次座谈会。合肥还在全国首创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由法院委托,合肥团市委派出调查员,对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前后的表现等非涉案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供量刑时参考。此举不仅依法维护失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也凸显了教育、感化和挽救作用。

“我拿到了毕业证书!”在安徽省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一群孩子为自己身处高墙之内仍然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而欢呼――这里的服教人员在入所前大多是在校生,入所后在接受劳动教养的同时也渴望着继续学习。茆邦淦所长是劳教所所在的井岗镇人大代表,在参加代表主题活动中,与同为人大代表的新城学校校长张晓斌、蜀山小学校长张寿平一拍即合,并得到镇人大主席葛家富大力支持。2009年9月,由新城学校和蜀山小学开设的“春苗生”初中班、小学班在劳教所开学,按照“加入学籍,所内就读,定期面授,日常管理,学校考试”的管理办法,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重新走进了义务教育的课堂。

“关爱未成年人,是人性的美德。”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存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为每个孩子的温暖家园,是一座城市文明品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