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白龙江畔写忠诚

2010-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宋喜群 特约记者 魏春 我有话说

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兰州军区某防化团官兵闻令出击,连续奋战59小时,成功解救18位幸存者,转移安置群众2307人。他们把人民子弟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谱写在奔腾不息的白龙江畔。

时间就是命令

8月8日凌晨4点50分,正在野外驻训的某防化团,接到灾情通报和

机动命令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0分钟后,602名官兵、39台救灾车辆,迅即奔向246公里外的甘南舟曲。

“人先上,急需的救援装备先上!”团长蒲军礼带领先遣队一路疾驰,政委张贵泉带领第二梯队快速行驶。

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打破原有建制,按照“人员在前、保障在后”的原则重新动中编组;为了提高速度,车队机动中不统一停靠加油,车辆跑出最大里程后,路边停靠,油罐车随后保障,加油后自行加入梯队。一路急如星火,部队官兵克服道路生疏、弯多坡陡、滚石大雾等诸多困难,连续翻越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

在距舟曲县城6公里处,因县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车辆通行受限。团长蒲军礼指挥先遣队弃车,携带铁锹、钢钎、十字镐、绳索等救援工具,徒步向灾区狂奔。

10时48分,仅用了5小时48分,防化团先遣队官兵即到达灾区。

59个小时的坚守

根据求救群众提供的线索,一连战士张文治、袁成和营部文书黄彬迅速赶到公安局家属院内一栋遭遇泥石流冲击的危楼前,解救发现的第一位幸存人员。由于被3米多深的洪水包围,黄彬从6楼楼顶沿一根悬下的吊绳滑下,他一边安慰受困的藏族孩子秦格桑,一边用铁锤敲击墙壁。在随时可能坍塌的楼房墙壁上,挖出一个能容一人通行的洞。小格桑被一面倒下的墙挤在下面,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官兵们终于救出了这位仅有3岁的藏族孩子。

官兵们不顾个人安危,不怕酷暑疲劳,连续战斗了59个小时。

党员就是旗帜

舟曲抗洪救灾中,防化团党员领导干部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团长蒲军礼现场组织抢挖幸存者,政委张贵泉带领官兵进村入户,其他5名常委分片包干,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救援以来,团领导每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脚上都磨出了血泡。

团领导身体力行,部队官兵士气高昂。一营长吴建林顾不上吃饭,没时间喝水,在抢救一名幸存者时陷入淤泥里,腿脚抽筋晕倒,被两名战士拉出来。

8月9日,在探测到生命迹象后,党员突击队队长、五连连长杨敬安立即带领党员突击队火速奔赴现场展开营救。他用锹镐、凿子、剪钳等专业工具,从早晨6时开始,一直坚守在最前面凿土开道,终于凿出一条能容一人贴地爬行的通道。由于空间狭小、天气闷热,21时10分,连续施救15小时且滴水未进的杨敬安昏迷在救援通道中。

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六连新兵陶腾发起成立的“90后突击队”一直冲锋在前,成为抢险救援的生力军。仅8月12日一天,这支由46人组成的突击队就疏通河道60米,清理漂浮物400多立方米,转移10多名受困群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