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出优秀成果 传承中华文明

2010-08-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人文主义中国影迹的学术追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成果简介

暨南大学朱寿桐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人文主义》(项目批准

号为05BZW044),最终成果为个人专著《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2009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文主义”在现代中国历来是一个具有相当美誉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内涵夹缠外延模糊的概念。新文化阵营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人大力提倡人文主义,而制约新文化的力量也同样被称为人文主义,特别是受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直接影响的学衡派文人,以及张扬儒学人文主义的新儒家,都纷纷取用人文主义概念。《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历史地论述了这种复杂的理论背景。

这项成果深入新人文主义的价值理念系统,首次条分缕析地理清了中国新人文主义的内在结构,包括学衡派文人为主体的道德人文主义、梁实秋从文学批评立场出发建构的文学人文主义、林语堂倡导的偏向于个人性情表达与张扬的性情人文主义,以及新儒学人文主义。这些新人文主义都拥有崇尚传统与理性的理念核心,但在不同的思想主体运作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这就解决了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思想理念的同一性与观念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问题。

这项成果的理论建树集中体现在外乎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意念理性的提出。新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理性――在理性旗帜下克制人性的放纵和情感的泛滥而保持内心的自省与自律,因而新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功能是意念理性意义上的批判与观照,而不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倡导与号召,更不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推行与实施。意念理性是新人文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在中国的若干影迹中得以确认、把握的重要参照指数。学衡派文人倡导道德人文主义,但自己未必致力于实践这样的人文道德,他们更愿意将这种道德人文观以意念理性的形态为自己所锐意坚持和反复论证。梁实秋的文学人文主义仅仅用于批评,甚至从不用于倡导,于是他自己的创作兴味依然可以沉溺于浪漫。新人文主义在立足于意念理性建构的新儒家那里,有着十分明晰的影像。

将新人文主义理解成意念理性形态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新人文主义几乎在现当代文化历史阶段的各个时期都会被讨论甚至热捧,但很难落实到现代文化的运作层面。落实到社会文化运作层面的思想资源一般都已经取得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形态,而新人文主义作为意念理性的思想资源,常常只停留在被谈论的阶段――然而这种谈论本身又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项成果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运作中新人文主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还大胆地将辜鸿铭的近代人文理念纳入新人文主义的范畴加以审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潜入辜鸿铭人文思想的内部,分析其与后来引进的新人文主义的近缘关系,并找定了它们共同的思想资源就是阿诺尔德的理论。这不仅使得辜鸿铭这一有价值的思想现象在现代思想流派上有了某种学术归宿,而且也开阔了新人文主义的精神领域。

总之,这项成果较为科学地完成了对新人文主义中国影迹的历史把握,揭示了新人文主义意念理性的精神特征,由此出发判别新旧人文主义的原则分歧,从而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新人文主义影迹提出了分辨的原则,在理论上有效地实现了对中国新人文主义的学术把握。

专家点评

这项成果的主要建树有:从根源处弄清楚了“新人文主义”是怎么一回事,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解决学术问题的严肃态度;通过对相关人物和史料的详尽挖掘,系统考察了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对学衡派的解读无论在理论范畴上还是在阐释方式上都富有新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