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共图书馆有个“杭州模式”

2010-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傅晨琦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杭州图书馆老馆开办50余年,办证读者7万;新馆开放一年半,办证量达到21万,开馆以来日平均人流量6000人次,今年暑假期间日均到馆达到15000人次,最高一天达到22000人次。图书馆每天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如火车站。在众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门可罗雀的互联网时代,杭州图书馆的火爆堪称奇观。

近日,记者来到杭图,探

访公共图书馆“杭州模式”产生的原因。

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

地处偏僻的城东,周边没有商业网点,杭州图书馆何以会如此火爆?8月12日下午,记者走进杭州图书馆,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图书馆2400个座位座无虚席,连书架周围的地上、走廊和过道里都坐满了人。看书的人群中有华发满头、戴着花镜的老人,也有在父母陪同下的孩子,更多的则是年轻人,他们有的自带手提电脑在此用无线上网,有的在音乐室听音乐。馆内还有咖啡馆,读者自带面包饮料也允许食用。

室外是38摄氏度的高温,室内则阴凉舒适。虽然进出的读者络绎不绝,但都文明有序,感觉不到拥挤和吵闹。

在“自助借还一体系统”前,几位读者正在自助借阅书籍。据称这是全国图书馆中第一个实行无人自助借阅的系统,读者将书放在机柜上,凭市民卡、身份证或借书证就可以轻松借还书。

全玻璃墙采光,三层功能性区域划分,43800平方米的空间,原木地板,原木家具,营造出的是公共图书馆和私家书房融合的“市民大书房”氛围。不仅有装修古雅的传统中式阅览室,还有内置沙发、电子壁炉的欧美风格阅览室;馆内不但有最现代的同声翻译厅、展示厅、多功能报告厅、亲子阅览室,还有一个350个座位、三道幕的小剧场,所有这些,都免费向读者开放。

在儿童借阅部,玩具区、亲子阅读区、媒体服务区和借阅区内都是在父母陪同下来此阅读的孩子,他们或坐或躺边阅读边玩;二楼视听区的音乐图书馆里,一台100多英寸的等离子电视,一组巨大的音响前坐满了戴着耳机收看节目的读者,也有人边听音乐边在网上冲浪;自助视听区里,看书累了的读者正在惬意地看电影。

图书馆的设计是温馨、舒适的家居式阅读风格,这种布局及功能的设计为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快捷,营造出“人在书中、书在人中”的阅读环境,读者一走进图书馆就有坐下阅读的冲动。

在书架和阅读区的设计上,杭州图书馆充满了居家式书房的味道,一改往常图书馆冷色调的风格,杭图的整个设计都呈现出温暖的“家”的感觉。三重灯光的人性化设计在国内也是首创:天花板上一层照明灯,中间一排书架灯,阅览桌上还有阅读台灯。书架灯是感应式的,读者去取书时,书架上的灯就会自动亮起,不用时就自动熄灭。节能、环保、低碳的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被实践着。

杭图的读者对象为0岁至100岁,面对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读者,杭州图书馆尽可能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除了传统图书馆借还书籍的功能外,杭图还提供视听、网络等服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讲座,为下岗工人、无业者等群体提供公益服务。

杭图秉持“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公共理念,因此便有了乞丐和流浪汉的频繁造访。杭图并没有将他们拒之门外,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翻书。即便是进来后不看书,坐在沙发上打瞌睡,图书馆也不会赶他们走。

有读者评论,杭图对待乞丐、流浪汉的态度已有了世界一流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意识与风范。

图书馆弥补“浅阅读”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图书馆不再是普通市民的唯一选择。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手机报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告别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消亡论”也开始盛行。

然而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有人把这个时代的阅读称为“浅阅读”、“快餐式阅读”,它虽然便捷,却显得浮躁与肤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反而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公共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文化阅读的社会教育中心,是向所有人群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网络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玩的不应该是“对抗性游戏”,相反,将互联网为我所用,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全球化”的特征,反而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用,弥补网络时代“浅阅读”的不足。

2003年,杭州市图书馆探索实行“九馆一证通”,杭州市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以及杭州市属的萧山、余杭、富阳等地区图书馆联网服务,通借通还。2006年进而将张铭音乐图书馆和西泠印社图书馆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以杭州市图书馆为中心,区(县、市)图书馆为分中心,社区和乡镇(村)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006年6月1日,杭州市及其所属7个县市的15家图书馆联合签署“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约”,宣布杭州市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杭州印学图书馆以及7个县市图书馆即日起全部实行免费服务。杭州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公共、免费、无障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城市。

2008年,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建成,这座占地43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所有服务也都免费向市民开放。凭借“一证通”、身份证或市民卡,杭州市民就可免费借阅图书馆中280万册藏书,借书和还书的手续都简化成一站式自助服务,在机器上就可操作完成。

从“杭图现象”到“杭图模式”

如果说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石,那么文化就是城市腾飞的助推器,城市文化被越来越多地与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联系起来。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的综合象征,更是城市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标志。

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终身学习成为杭州“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核心策略。作为一个文化大市,杭州的市民怎样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服务,这给杭州图书馆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图率先倡导实施了城乡一体区域整合的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工程,在国内首创了联盟式的总分馆制,使杭州图书馆走上了全方位服务社会的办馆之路。

这些举措使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资金和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对整个杭州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国内专家们赞誉为: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一证通”工程也因此获得了杭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十大创新项目和杭州市政府创新奖,“杭图现象”开始受到了业界与媒体的关注。

十年间,杭图引领全市图书馆界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业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跨越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杭州现象”上升为“杭州模式”。由于杭图令人瞩目的业绩,中图学会特别邀请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中图学会年会做主旨发言,宣传、推广“杭州模式”。

以共享、联盟、多元为主要特征的“杭州模式”在国内公共图书馆界引领潮流:一是创建全民共享高品质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二是实施城乡一体、区域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三是从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中拓展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服务,四是以绩效考核完善内部管理及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

“传统图书馆衡量标准无非是面积、藏书、计算机数量、人员学历等,很少考虑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程度。对于杭图来说,有更多的人群走进图书馆就是我们的绩效,一本书一次利用与多次利用是不同的,利用率就是绩效。”褚树青说。

2009年,杭图还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合作组织――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合作,成为该组织在国内第一家最高级会员――管理性会员的公共图书馆。这也是杭图在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发展自身的一个很好佐证。

褚树青说,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理念就是“有限资源,无限服务”,加入该组织后,杭图等于拥有世界上所有该组织成员馆的图书信息资源,任何国家、任何语种,只要读者有需求,通过杭州图书馆的申请,就可以免费获得世界各国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文献资料。这无疑标志着杭州图书馆已经向全球化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杭图的创新理念与做法,尤其是新馆开放后人性化、个性化的高品质服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赞誉。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称赞杭州图书馆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图书馆”;来自台北的图书馆馆长吴英美也认为杭图是他在内地见过的最好的图书馆。

随着“杭图模式”的深入人心,杭图在业界也屡获殊荣。杭州图书馆被新浪网评为全国图书馆界风云五强,还获得浙江省唯一的中国政府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在一首诗里写道:“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杭州的图书馆是否像天堂?那该由读者来评判。

图为杭州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内的老年读者。(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