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减法”、“加法”和体制变革

2010-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最近召开的十一届全国政协第十次常委会,是一次例会,但又是一次不寻常的例会。之所以“不寻常”,是因为这次常委会的主题是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人们常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这八个字来形容人民政协,这一鲜明的人才结构特点,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高兴地说,常委们“集中建言‘十二五’发展大计,富有真知灼见。”他希望“这次常委会议后,人民政协要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从118篇发言看“协商民主”

能否抢占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就看我们未来的5年有没有前瞻性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所作出的重要规定。

“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这种民主形式就是政协的政治协商。这种民主形式,在国务院新闻办向全世界发表的白皮书中,被称为“协商民主”。

记者亲历了这次会议的全过程,会议准备十分充分。会议印发了118篇书面发言。这些发言,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发展”、“对外开放”这6大专题,牢牢抓住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建言献策,几乎每一篇都有值得关注的真知灼见。

这确实是一次“不寻常”的会议。

会议在开幕的第一天就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家学者正在讨论研究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个提出问题、启发思路的报告。

记者注意到,参加这次“不寻常”会议的,除了全国政协常委外,还有一些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被邀请列席会议。大家各叙己见,气氛非常活跃。

记者同样注意到,中央国家机关30多个部委办负责同志也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与会者的发言,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于政协委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热切期盼。他们说:“时下世界正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能否抢占危机后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就看我们未来的5年有没有前瞻性。”

做好“减法”与“加法”两篇文章

发展方式转变难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难

许多常委认为,调整产业结构要做好“减法”与“加法”两篇文章。

“减法”,主要是强制性压缩产能或加速淘汰具有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等特点的或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或产业,限制“三高”行业产品出口等。

“加法”,主要是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倡导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说:“对于我国来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已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他提出,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碳纤维、重大医药创制、转基因育种、物联网、云计算等等,都可以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

王钦敏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上,要避免低水平建设和无序竞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利用和公众服务。”

要调整经济结构,不仅要做好“减法”和“加法”,还要在改革上下功夫。

“发展方式转变难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难。细究起来,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事倍功半的症结主要在于,过多注重改变粗放增长方式所造成的高耗费、低效率等方面的结果,而没有着重于消除造成这种结果的体制和政策原因,以至于诸如中央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与地方拼命上钢铁项目之类的情形不断出现。因此,‘十二五’时期要使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地转变过来,必须深化改革。”

“碳汇银行”和小型电动汽车

发展电动汽车既是应对石油短缺严峻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解决大中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途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总体低迷而又波动式缓慢增长的时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难以为继。”民革中央和许多常委主张“从循环型经济突破,大力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迈向绿色发展。”

“我们要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建立碳汇交易金融平台,而设立碳汇银行应该是最佳选择。”董恒宇、林而达、包俊臣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资料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碳汇交易可以达到上万亿美元的市场。多位政协委员提出了“设立碳汇银行”的建议。董恒宇认为,碳汇银行是碳源和碳汇交易的“转换器”,排放企业和排放国家须从碳汇银行购买碳汇指标,实现自身碳平衡。同时,农牧民和绿化公司在植树种田、保护建设天然森林草原湿地和治理沙漠时不仅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碳汇财富,因此设立碳汇银行之后,农牧民和绿化公司可以从碳汇银行领到相应量的资金,真正实现“惠农富民”。

林而达认为,“设立碳汇银行,要加大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应努力优化土地利用,增加碳汇潜力,支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引入新的农村碳汇补偿机制。增加农田、草原、果树和农林地的碳汇。”

包俊臣建议设立低碳发展基金,由中央专项和地方财政资金两部分组成,主要投向低碳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碳吸收中和技术推广、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基金扶持对象进行筛选。

曾任过多年科技部长的徐冠华委员认为,中国发展电动汽车应该以发展小型车为突破口,来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他就这个问题作了大会发言。“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选择。这既是应对石油短缺严峻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解决大中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途径。如果2020年我国轿车中20%是小型电动汽车,每年就可节省汽油约2300万吨,相当于提炼近1亿吨原油的汽油产量。将有效解决电动车间接碳排放问题。”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破解增加农民收入难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委员建议,“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着力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认为,为此,就要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他们建议,“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当务之急下,应考虑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列入五年规划。扩大消费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有钱可花。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有钱可花。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老百姓收入?他建议提高两部分人的收入:一部分是农民。“应该使务农的人通过务农富起来,而不是通过务工富起来。”要下决心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部分是城市穷困人口,包括提高中小企业职工和农民工收入。“若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社会就有可能步入经济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长的良性循环。”

怎么样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政协委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说,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最大贡献的地方,农民收入相反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农民增收不能依靠补贴,只有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继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从政协委员的发言中,最让记者感动的是,他们的建言献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满怀热情。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写的“人”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国家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