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第二,看起来很美

2010-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李慧 我有话说
日本政府近日公布数字显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约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由此,日本媒体认为,日本向中国让出了它坚持了40多年的世界经济第二的位次。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场“亚洲大超越”,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全球经济的里程碑”。

然而,在总量超越的同时,均量却仍相差甚远―

―日本野村证券在分析时指出,尽管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但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日本1974年的水平。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中国仍然是个低收入经济体。就人均GDP而言,估计2010年二季度中国的人均GDP为3911美元,而日本则达到40927美元。

数字漂亮,现实呢?

“20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当时觉得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钢明感慨地说。

“这20年,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而中国经济在最近20年保持高速增长。这无疑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袁钢明肯定地说。

中国在金融危机困难时期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寒冬中的世界经济带来希望,也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8月17日,澳洲主流媒体“澳大利亚财经评论”刊登题为“澳大利亚从中国增长中获益”的文章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2009年增速达到9.1%。受此影响,澳大利亚去年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7%;而最近五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翻了两番。

中国坐上世界经济体第二的交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国际上有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来解读这种相对优势。“某些经济发达国家,会在各个方面、用各种不同方式把中国假想为其潜在对手。”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

有关专家还提出,某些发达国家过分夸大和渲染中国经济实力,借机压迫中国承担跟自身国力难以相衬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许多诉求已明显超越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能力。因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背后,是中国人均GDP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事实。

总量不小,均量呢?

“事实上,不考虑国家大小、人口,仅用经济总量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局限的。”袁钢明说。

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针对近日媒体广泛报道的“第二大经济体”的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表示:“GDP数据只是国家经济实力一方面的反映。我们不仅要关心GDP数据,更要关心人均的数据,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此外,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就是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在100位以后,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姚坚表示,即使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都是中国的现实。

长期致力于外汇问题研究的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表示,GDP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和日本经济旗鼓相当。无论日本经济衰退几何,日本金融资产规模,尤其是个人金融资产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在探讨和研究日本问题时需要全面、综合考量,尤其是对比中国情况时更需要理智和长远比较。

谭雅玲进一步分析说,日本与中国的实力差别基点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日本从1968年开始一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无论在城市化、教育普及、医疗、就业、民生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姚坚也坦言:“问题还仅仅表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张立群分析说,经济发展不能仅从GDP总量来衡量,因为GDP仅仅代表当年固定资产和社会资本的流量或增量,并不是一个存量因素。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等。与此同时,中国依然有七亿多农民,在逐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增长挺快,质量呢?

在采访中,专家学者们都指出,“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看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经济社会领域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事实上,GDP所能见证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要从全局角度来判断经济增长的素质,离不开对质量和效益的关注。可以看到,当前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居民消费率仍然偏低,投资主要靠政府。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严重不足,产能过剩的形势严峻,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走在粗放、低效的通道上。

“此外,看GDP增长,更要看GDP含金量,应强调收入指标,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袁钢明谈到,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它深刻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贫困化指数(基尼系数)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即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

而据了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从居民收入差距来看,除城乡差距外,地区差距也很明显。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2324元,北京为11986元。而甘肃则为3134元,青海为3346元,云南为3369元,均不及上海市水平的三分之一。此外,2009年上海市人均GDP为11320.41美元,而贵州省不及上海的九分之一,仅为1350.98美元。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中国肩负着十几亿人口从穷到富的责任,中国的努力应该得到世界的支持。同时,我国要对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充足的准备,从人均GDP3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发展过程将充满荆棘和坎坷,这期间我们要特别小心“起飞陷阱”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进程一经中断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袁钢明说,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我们更应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如何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还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一一破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