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

2010-08-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志刚 我有话说

核心提示

今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

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今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旨在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科学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从小到大的倍增、从低到高的跨越,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选择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转移,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产业转出地而言,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产业转入地而言,是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机遇。当然,无序的、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承接,只能延续传统发展方式,不能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切实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定性和主动性。

后发地区往往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优势,要素成本低,市场空间大,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扩张经济总量。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承接落后生产能力,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低效益的经济增长,但终究要被市场淘汰。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后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定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成本低、阻力小,能够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注重承接发达地区先进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注重承接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适应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注重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此外,承接产业转移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业承接应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注重保护环境,不能“来者不拒”,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图一时一地的发展,不能落入“引进―落后―淘汰―再引进”的怪圈,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应看到,承接产业转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应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环保需求;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不是产业搬迁

欠发达地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投入产出率不高,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移这个历史性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承接竞争力,但决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产业搬迁,不能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简单复制,必须增强产业承接的选择性、有效性。即使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行业也必须在转移过程中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管理创新。要针对传统产业比重大、附加值低的状况,积极通过招商选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安徽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强、产业层次较高的转移企业,推进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安徽充分利用市场、成本、配套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进和嫁接改造家电产业,形成了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美菱、荣事达、三洋、华凌等众多中外著名家电品牌,使安徽的家电综合生产能力跃升全国第三位。

此外,当前产业转移还呈现出新特点,即服务业加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一大批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安徽发展,仅2009年汇丰银行等省外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安徽设立分支行就达23家。

而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合肥、芜湖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创意及动漫企业。

产业承接要重视自主创新

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从一般加工项目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从传统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到技术转让和研发转移,这为后发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限于自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后发地区应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针对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自主创新的扩散效应。应制定有利的财税、金融、投资、消费政策,支持本地企业承接和引进先进技术,引导好重大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近年来,安徽对有关产业相关核心技术、管理技术、重大装备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有效促进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应依托现有企业,整合境内外创新资源,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发展壮大若干创新型龙头企业。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调整的新机遇,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吸纳人才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现有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转移企业将研发中心整体转移过来。

近年来,安徽培育了奇瑞、江汽、科大讯飞、海螺、淮南矿业、铜陵有色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还有京东方等一大批省外创新型企业来安徽落户。目前,安徽共有创新型(试点)企业190家,其中2009年安徽省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位居全国首位。

以产业转移促城乡统筹

产业转移是一个较长的持续过程,产业承接对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产业承接不能无序,应有长远的规划、系统的安排。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产业承接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城镇和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区域性的产业承接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有序承接,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安徽无为高沟镇因产业而兴,集聚了200多家电线电缆及配套企业,为成长为小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应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针对产业承接的实际需求,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劳动力与产业承接的有效对接。

(作者为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