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幸福江苏的价值追求

2010-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近日,备受关注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共28个,一个省独占三分之一,其中江阴、昆山、张家港和常熟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尤为可喜的是在前十名13个城市中,江苏独中7席,这已经是江苏两年来保持同一纪录。

梅花香自苦寒来。专家指出,成绩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必然。“自加压力、

敢于争先”的江苏精神让江苏早早迈开了转型升级的铿锵步伐,并迎来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活。

“江苏精神”屡立奇功

在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苏,要想走好发展之路,尤其不能缺少精神支柱。幸运的是,20多年的探索已经让江苏有了属于自己的精气神,这就是“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江苏精神”。

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指出,“江苏精神”来之不易,既有文化的深层积淀,也有江苏人在压力下的主动选择。一度金陵文化、吴文化和楚汉文化的深层交融形成了江苏人在性格上的某种尴尬:稳健有余但开拓不足,诚信有余但勇气不足。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江苏人的这个特点:“广州人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江苏人遇到绿灯则慢慢走,遇到红灯不再走。”

这种文化性格让江苏人顶着“鱼米之乡”、“文化富省”的光环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被广东等省甩在了后头。压力下,江苏人猛然警醒!江苏有着深厚的文化和人文底蕴,科研院校与高校林立,只要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江苏人从此快马加鞭,奋发崛起,于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家港市以卫生创建和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形成了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江苏精神”不仅让江苏开创了令外人羡慕的“苏南模式”、“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等,更让江苏经济的发展有了强大的后盾。2009年,昆山经济出口总量出现多年来首次负增长,在欧洲市场位居第二的昆达电脑生产的GPS导航仪销售订单日益减少,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昆山市迅速组成“政府公关团”,费尽千辛万苦帮助企业从台湾总部“抢”来一笔约200万台GPS导航仪的订单,并多次到韩日招商帮助化解“订单之忧”,政府的诚意感动了外商,日本牧田株式会社甚至因此关闭欧洲生产工厂,把订单全部转移到昆山工厂生产……

“江苏手笔”促转型升级

20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即使在惊涛骇浪的2009年,江苏还是递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多;企业授权专利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全国五分之一;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之首……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可对于外向度尤其高的江苏经济来说,怎么掉头?江苏想了不少办法,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调高调优为取向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但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创新。为充分发挥“人”的优势,江苏比过去招商引资更加重视招才引智。江苏每年拿出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时为人才提供施展舞台,仅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就达186家,占全国的1/5。在江阴,张雷和他的伙伴们创办的远景能源,自主研发出全球首例87米大叶轮1.5兆瓦风电机组,江阴因此成为一个“风能王国”;在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集聚了国内近半数小核酸研发生产企业,3个项目入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江苏实践”践行和谐发展

在本次百强县评选中,一些新现象发人深思,如“苏北力量”的崛起。在江苏入选的28个县(市)中,苏北地区占了6个,建湖县和沛县首次上榜,其他4个名次都有较大提升,如铜山提升了12位,邳州提升了11位。报告中特别指出,江苏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新兴百强县(市)正由苏南“北上”苏北。

一滴水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苏北上来了”感慨的背后是江苏对“全面小康”的孜孜不倦追求。由于历史等原因,苏南、苏北之间如“天上”与“人间”一般遥不可及,江苏领导为此忧心忡忡,“没有苏北的小康,何来整个江苏的小康?”为此,江苏很早就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县城经济为重点,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全力支持苏北经济发展。

如今,合作共建、结对帮扶,再加上“长三角规划实施”、“江苏沿海开发”等政策效应的叠加,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出现了三个“快于”――县域经济增长快于苏北地区增长率,快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率,快于江苏省经济增长率。“十个手指不可能一般长,但每个手指都要有力度才能抱成团”,苏北一位干部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对此,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表示,江苏经济已经连续18年两位数增长,今后更要把“让每一个江苏人活得幸福和有尊严”作为长期的追求。记者了解到,富民优先是江苏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无论财政的蛋糕有多大,除了必要的行政运行费用外,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花到改善民生上。2009年,江苏省实现了住房保障标准、建设资金投入、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四个全国领先”。今年江苏用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就达3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9%。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或许是“江苏实践”的真实写照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