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珠海经济特区圆梦大学城

2010-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山海相拥、白云缭绕中的珠海大学城,如今已成为境内外游客频繁光顾的一处风景,成为人们观察“不一样”的珠海的一扇窗口。

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进程中,珠海市大规模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10年间赫然崛起10所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逾10万!珠海大学城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标志,更改变着珠海的

人口素质、城市格局和产业选择。

百年“大学梦”

远古时代,珠海曾经创造过中华海洋文明;明清时代,珠海的凤池、凤山、金山、和风四大书院闻名遐迩;近代,珠海成为西学东渐的海陆通道。1847年,珠海青年容闳、黄宽、黄胜留学欧美,成为中国留学教育的先驱。推动和实施12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教育之父”;珠海籍“留美幼童”唐绍仪、唐国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早期创办人。

珠海人有过百年大学梦。然而,高等教育在珠海经济特区创办20年后依然是一片空白!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黄龙云曾说,如果21世纪的珠海还没有大学,如果不能消除珠海发展道路上教育和人才的瓶颈,我们的特区城市就没有未来!

“经济特区30年”系列报道之二

“珠海本是孕育和实现梦想的地方。大学城是百年珠海从梦想到现实的一个标志,是世世代代珠海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兴邦、实业救国的一种实现形式,是新时期珠海城市发展品位、未来特区发展走向的重要象征!”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钟国胜对记者说。

20世纪90年代,珠海人的“大学情结”再次萌发,并与经济特区探索中国富强之梦、高等教育改革寻求突破之梦相吻合。珠海上下万众一心,开始创办大学城。

珠海最初的目标是,在2000年前,投资10.7亿元,建成在校生规模5500人的“珠海大学”。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直到1999年,依然看不到“珠海大学”的希望。

1999年7月,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创办大学新理念。他们分别在城市东部的高新区和西部沿海的新兴工业园区周边,精心规划出14平方千米的大学用地,无偿划拨给准备引进的大学名校;又一次性配套投入5亿多元,鼓励和支持落户珠海的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从那一年起,珠海向全国众多知名高校发出了诚挚而慷慨的邀请。

“招教引智”

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珠三角地区竞相招商引资,为承接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而大办工业园区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珠海,却非常“另类”地打出了“招教引智”牌:凡有意进入珠海的大学,珠海行政划拨全部教学用地,供大学长期无偿使用;大学教师入户珠海免收城市增容费,其子女在珠海入园入学与珠海市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在当时苦于找不到改革创新平台和规模扩张空间的高校中,这一特殊政策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珠海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大学校长们的足迹,大学筹建处的牌子甚至从珠海的主城区酒店挂到了郊外烂尾楼上。

从1999年9月珠海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到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北理工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相继在珠海落地生根;从珠海市腾出财力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打造广东省教育强市,到自办特色鲜明的珠海城市职业学院,截至2010年6月,10年来,珠海10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万人!

灵活多元办学体制下的珠海大学城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齐全,应用型学科众多,教学科研资源彼此共享和高度开放的人才培养高地。环大学城而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北大教育科学园等产学研基地,则成为广东省新兴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基地。

“双赢”之路

如今的珠海大学城,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双赢”之路。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陈光炬对记者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区和试验田,大学主要赢在体制机制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办学目标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

有知情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一,在8所引进高校里就读的珠海籍学生已达6000多名,超过某些省属重点高校容纳的本省籍学生数,珠海籍学生在“家”上大学学费减半;其二,地方财政为大学城配套投资5亿多元,每年为大学教师支付约1亿元特区津贴,珠海市借此撬动了70多亿元的社会直接投资,还把5500名在校生的原计划扩大了近20倍;其三,10万学子每年给珠海带来了一亿多元的消费税,珠海文化产业年产值35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5.1%。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原本偏远荒凉的珠海西区三灶镇,如今依托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和遵义医学院的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形成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材和航空产业的积聚效应。由于有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北理工珠海学院提供的海洋生物技术、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包装材料与技术、工业设计及模具制造技术、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图形图像技术、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珠海东部的唐家湾地区已形成了绵延10多公里的“科技创新海岸”,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在大学周围聚集,使这里成为珠三角地区科教资源最丰厚的区域之一。

对于珠海大学城的意义,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评价说:珠海人不希望这座特区城市只是一个大工厂,她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全面发展的国际性城市,所以必须有大学。如果利用有限的土地多引进一些企业,经济收效会立竿见影;如果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提供足够的、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在过去30年的经济特区发展之路上,珠海缔造了大学城这样的城市亮点和人才高地。在未来十年珠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初步建成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城市理想中,珠海大学城的使命何在?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霖的回答是:珠海将积极引导各高校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合作方面融入珠海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加快对外合作办学步伐,做大做强教育,进一步提升珠海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大学城,正在支撑珠海向新的高度攀升。  

图片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鸟瞰。朱泽辉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