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才华横溢的巴尔干民族诗人

2010-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赵嘉政 我有话说

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市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人像,雕刻的是斯洛文尼亚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佛兰策・普利舍仁。

普利舍仁生于十九世纪之初的1800年,一个生活在斯洛文尼亚佛尔巴村富裕的农民家庭。当时的斯洛文尼亚地区正处在奥地利哈布斯王朝的统治之下,所以普利舍仁的名字也是带有浓重的德语色彩。

在很小的时候,普利舍仁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聪明才智。他的父母决定不让他继承家族农场的生计,而送他去当时的教会学校读书。12岁时他来到卢布尔雅那的国立中学。从那时开始,他逐渐掌握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德语,并且经常用各种语言写作诗歌。当时德语是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也在社会上层中广泛使用,但斯洛文尼亚人民在生活中还是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在卢布尔雅那的学习过程中,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斯洛文尼亚诗人福德尼克发现了普利舍仁在文学诗歌方面的天赋,鼓励他用本民族的语言斯洛文尼亚语写作,这为普利舍仁后来成为斯洛文尼亚的顶尖诗人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的欧洲,神职人员非常尊贵。普利舍仁的父母也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神父,但他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在21岁时前往维也纳大学去学习法律,希望能成为一名律师。在维也纳,爱好文学的他大大开拓了视野。他不但有机会阅读到大量西方文学经典,还受到歌德和荷马两位大诗人的影响。他最崇拜的还是但丁。25岁时,他完成了第一部诗歌集《克拉尼卡之歌》,但受到当时一位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的严厉批评,深深打击了普利舍仁的自信心,使得他在三年以内都没有动笔写过诗。直到28岁时,他写了一首《告别青春》的诗,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翻译成数种语言,在当时的欧洲广为传颂,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也是在这一年,他结束了法律学习,回到卢布尔雅那,开始在一家小律师事务所当实习律师。他努力想成为一名专业律师,开一家自己的事务所,但没有成功。33岁那年,他在卢布尔雅那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尤利娅・普里米茨。普里米茨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当时还只有16岁,而普利舍仁竟然要向她求婚,在她的眼里,普利舍仁不过是一个事业不济的穷小子,而且还酗酒,所以一直不愿意嫁给他。经过三年的苦苦追寻,普利舍仁终于明白自己的爱情不过是单相思。沉重的打击使得在他中年诗歌成熟期的作品大多透出忧伤、遗憾的情调。斯洛文尼亚民间传说普里米茨后来在普利舍仁成名后的诗作中读懂了他对她深深的爱,但那时她已经嫁为人妇,非常后悔。今天卢布尔雅那市中心广场普利舍仁雕像不远处的一幢楼房的二层窗边,还有普里米茨的一副半身像。雕像上的普里米茨远远地望着普利舍仁,眼中满是遗憾的神情。

在普利舍仁苦恋普里米茨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很多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十四行诗集》。这些诗当中充满着苦涩和甜蜜的激情。他的《十四行诗集》用比较奇特的方式写成,即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与下一首诗的第一句是一样的,全诗集共十四首诗,每首诗的第一句组合起来便又是一首诗。他创作的《祝酒词》中的一节更是在斯洛文尼亚1991年独立时被采用为国歌歌词。他的另外一些诗词除了被翻译成德语外,还被翻译成很多欧洲语言,足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普利舍仁意识到对普里米茨的爱不会有结果后,在36岁那年与一名叫做安娜・耶洛夫社克的姑娘一起生活,他们有了三个孩子,不过一直没有结婚。1842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年早逝。应该说,普利舍仁的一生面临不断的打击,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都没有让他如愿。不过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斯洛文尼亚为了纪念普利舍仁,把他逝世的2月8日定为国家文化日,还在本国的2欧元硬币上印上了他的头像。

(本报卢布尔雅那8月22日电)

图为普利舍仁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