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戏曲审美精神

2010-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演讲人:廖奔 我有话说
博谈杂议

2010年第20期《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8世纪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欧洲文化思潮中产生“中国风”在情理之中,除了叶先生的演讲外,“中国风”还体现在18世纪两位大学者思想家的不朽名著里

一是法国的孟德斯鸠于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既是继维柯之后运用“大文化”视角研究文化交流的学者,又是继莱布尼兹之后又一个关注中国文字的大思想家。“中国元素”在《论法的精神》里体现在以治家思想为基础、孔教否认灵魂不死、发达的农垦制度、强大的风俗力量等,使其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中国的章节。

二是英国的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亚当・斯密是欧洲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思想家。他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这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并运用中欧文化传统差异的视角分析了原因:政府的地租(恶税)挫伤了积极性、对工商业的轻视、严酷专制的法律制度。

也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悠久和特色,使这两部法学和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了18世纪的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文化潮流中。

北京读者任国征

叶廷芳先生论述和介绍了中国文化在18世纪对欧洲文化的影响,脉络清晰,文笔生动,资料翔实,读后使人全面地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我们理性地看待自身而不妄自菲薄。

江西石城县高田中心小学黄文华

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着与其他民族国家不同的地方,如果想要将本土文化强加给他人,那简直就是妄想,文化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即使血流干了,也依然存在灵魂当中。所以,任何想要以文化殖民,泯灭一个民族的想法是愚蠢的。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也必须首先认清楚这点。18世纪的“中国风”给世界“留下血缘”,要想“再催新潮”,必须是“和风细雨”,必须是“润物无声”。

江西省石城县高田镇刘彦

演讲信息

题目:史记十五讲之第九讲:长风呼啸,马蹄声碎――司马迁笔下的楚汉相争

演讲人:张大可

时间:8月28日9:30

地点:国家图书馆南区善本阅览室

题目:史记十五讲之第十讲:秦皇汉武,千秋评说――司马迁笔下的雄主

演讲人:张大可

时间:8月29日9:30

地点:国家图书馆南区善本阅览室

题目:关系社会的感性基础

演讲人:刘少杰

时间:8月28日9:00

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2层

题目:剧变的世界与大国的责任

演讲人:何茂春

时间:8月29日9:00

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2层

题目:北京建城与建都的考古见证

演讲人:齐心

时间:8 月29 日1 4:00

地点: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东417

题目:探寻宁波城市发展轨迹

演讲人:张凌

时间:9月4日1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

题目:浙江精英与台湾发展

演讲人:褚静涛

时间:9 月1 1 日1 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

题目:诉调结合,和谐处理工伤纠纷

演讲人:吴德朝

时间:9 月24 日1 4:00

地点: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