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欧洲应以理性眼光看中国

2010-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龙第 我有话说

笔者在《中欧关系需要平等和尊重》(《光明日报》8月8日第8版)一文中指出,中欧关系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欧洲需要改变思路,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和做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将是中欧关系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基点。

在当下的中欧关系中,双方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均史无前例,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出来。双方关系遭遇到经济学中常说的发展“瓶颈”问题,而这个“瓶颈”便是价值理念上的差异,再进一步说,便是存在于欧洲人心中的“高人一等”的心结。这一心结与中欧关系日益发展的现实不相符,再加上欧洲人新近对中国“崛起”而产生的“恐惧与担忧”,往往在无形之中阻碍和扰乱正常关系的进行。

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当前的中欧关系,欧洲需要转变思维,摆脱过去几百年间科技领先与炮舰无敌之“光辉”历史的影响,抛弃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摆脱自我建构起来的对中国的虚幻“恐惧”,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欧洲需要逐步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思想的逻辑。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是欧洲历史与现实的常态,也是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常态。可以说,学会理解和欣赏对方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健康、稳定国家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唯此,未来中欧关系的平稳发展才会水到渠成。

与欧洲文化一样,中国文化也是自成一体的完整体系,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下中国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继续强健体魄,改革体制,创新文化,以现实的成功为基础来增强自己的吸引力。简言之,作为被欣赏者的中国文化,其内在底蕴和“与时创新”没有问题,资质过硬。

一直以来,中欧关系都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无论是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硬指标方面,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所谓的软指标方面,欧洲似乎都居于“高地”,俯视着中国,喜欢“教训”中国,在对华关系中一再挑中国的“刺”。在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中,平等的根基不稳,尊重难得一见,欣赏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这种做法的成效有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欧关系的现实发生了变化,“不对称性”开始相对减弱。

在此情况下,要继续深化当前的中欧关系,“欣赏”的第一个条件便尤其紧要,欧洲对华能否采取积极理解、主动欣赏的姿态便尤为突出。欧洲应当认识到,既然文化与价值理念上的差异难以消除,不如学着欣赏对方。实际上,以“欣赏”的姿态面对中国既可以缓和欧洲人当下的焦虑心态,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还有利于减少中欧关系中的误解与摩擦,促进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乃至更上高楼。中国人推崇“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朴素哲理。可以说,即使退一万步讲,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欧洲也不会吃什么亏,更不会掉什么价。何乐而不为呢?

在欧洲与中国的交往历史中,欣赏中国文化的人不在少数,如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特别推崇中国文明。他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法译本,写了一部悲剧《中国的孤儿》,颂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德行,在法国引起很大反响。在当代,顾彬、施舟人、施寒微等更是欧洲著名的三大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思想与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当然,对广大民众来说,则未必、也不必像大师和专家们那样对其他文化与文明有精深的了解或研究。然而,横亘在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社会之墙对双方关系非常不利。因此,欧洲各国政府、社会精英与媒体有责任向民众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情况,传递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化解欧洲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实际上,社会之墙源于思想之墙,源于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不了解、不理解。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国,溶解中欧之间的社会之墙与思想之墙,中欧关系会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