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戚发轫:简版中国航天史

2010-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文嘉 我有话说

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

“一个德国同行问我,你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这么快,有窍门么?我说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俄国人规定,搞载人航天产品,不能晚上加班,你们德国人规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们中国人呢,白天、

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这么干。他喊:‘你那是违法的!’我说,‘为了迎头赶上,我们只能这样干了。’”

1992年,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决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总设计师。

在之前的二十年中,戚发轫一直在“放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星22号”,已经磨炼出一支同甘共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通信卫星研制队伍。那一年他59岁,即将退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回家陪老伴儿吃晚饭”。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这样完美谢幕了,原来浓墨重彩还在后面。

到处可见这样的新闻题目――“戚发轫:花甲之年掌帅印”;系统内也有这样的疑问――“戚发轫一个老头带一帮年轻人,能行么?”他自己心里也很忐忑,花甲之年重新披挂上阵、拓土开疆,这确实为难。但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不服从组织安排的时候,六十岁也一样。

2010年8月27日
第25期总第216期

责任编辑:邓凯王斯敏

电话:010-67078807/8979

邮箱:gmrbrw@126.com

任务是“争八保九”(争取1998年保证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困难是两个,一个是“文革”造成的人才断代,所谓“老头+小伙”的队伍,一个是很多关键技术没有经过太空环境下的考验。“神舟一号”要解决的关键是舱段连接和解锁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再入防热技术以及回收着陆技术。七年一剑,戚发轫打的是持久战。

1998年初冬,展现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的北京航天城,一派繁忙景象。“当时形势确实很好,几艘做地面试验的飞船也拉出来了,做力学试验的、做电性试验的、做热真空试验的,如火如荼啊。”在江泽民同志的这次视察之后,“神舟首飞”与“五十年大庆”、“澳门回归”一起列为1999年中国的“三件大事”。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升空。10分钟后,青岛站完成双向捕获:飞船准确入轨。

张万年将军当场致贺词:“‘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

场景似曾相识,人也还是老样子――戚发轫刚听完贺词就马上乘专机从酒泉赶回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监测返回情况。他要等船行一天安全返回指定区域,才会觉得大功告成。

千禧年之后,中国航天事业日行千里。2001年1月,神舟二号发射;2002年3月,神舟三号发射;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发射。速度之快,世界惊叹。

“一个德国同行问我,你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怎么这么快啊?你们有什么窍门么?我说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俄国人规定,搞载人航天产品,不能晚上加班,只能白天工作。你们德国人规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们中国人呢,白天、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这么干。他喊:‘你那是违法的!’我说,‘为了迎头赶上,我们只能这样干了。’”

他的头发全白了,“陪老伴吃晚饭”的诺言从未兑现。“神舟二号”之后,他也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2000年,他的夫人姜福玲被检查出肺癌,当时已是晚期,医生预测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生命。

这位一生默默支持丈夫无怨无悔的女士,在病床上迎来了和爱人团聚最多的时光――每天晚上十点,戚发轫都会从航天城匆匆赶回,陪伴她一个小时。“神舟二号”正在攻坚,这一个小时已是奢侈。

大出医生的意料,她一直坚持了十三个月――直到“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之后才辞别人世,如同竭尽全力地给了丈夫最后的支持。

“她这一辈子,就在为我作牺牲。”除了“东方红一号”,这是另外一件一提起就让戚发轫泪水难抑的事情――即便是十年之后的今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