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军魂 堪当大任

2010-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通讯员 郭海涌 田松艳 我有话说

他们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大多是父母眼中的“娇娃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90后”军人传承军魂,不畏艰险,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超强战斗力,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力军。

人民的需要就是他们的选择

19岁的张栋强怎么也想不到,流传多年的“

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张栋强,1991年11月出生,舟曲人,是武警甘肃总队甘南支队一大队二中队的列兵。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他立即随部队赶往自己的家乡抢险救灾。看到家乡一夜之间被泥石流摧毁,他痛心不已。

部队到位后,立即对灾情最严重的三眼峪村展开救援。张栋强因为对地形熟悉,当起了救援“向导”。在他的引领下,战友们先后转移群众36人,抢挖遇难者20余人。

10日下午3点,正当张栋强搬运救灾物资的时候,突然他听见身后有人在喊自己的乳名,原来朝思暮想的母亲就站在自己身后!

“爸爸怎么样?家里怎么样?”张栋强急切的问妈妈。

“家中一切都好,你回家歇歇吧!”母亲回答道。说话之间,搬运物资的战友们已经走远了。“我还有任务,你们多保重!”说完,张栋强使劲拥抱了妈妈,扛起物资,快步向战友们追赶了过去。

当人民需要时,这些可爱的“90后”军人们,别无选择。

用坚韧书写军人本色

舟曲抢险救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的6000多名官兵中,“90后”士兵占到了40%以上。

1991年5月出生的田维宇现为武警甘南州支队舟曲县中队战士,上等兵警衔。由于他个头矮小,身体灵活,在救援时,他钻入狭小的夹道内将矿泉水和食物送到被困群众手中,在危楼中他一边和被困群众谈话稳定其情绪,一边在狭小的空间内掏泥,搬运石块,双手被坚硬的石块、铁条刺得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硬是从钢筋水泥结构的坍塌体上挖出一条生命通道。当被困群众被救出后,他才像个泥人似地从洞中钻出来,大家几乎都认不出来他了。

“90后”青年士兵的举动,不单感动了受灾群众,也感动了他们的前辈。一位老将军感慨地说:“这次救灾,‘90后’战士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超强战斗力,事实证明他们是完全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

传承不变军魂

在舟曲抢险救灾中,从“90后”战士的身上,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我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

藏族战士才让当知,1990年1月出生,甘肃甘南人,是武警甘肃总队第三支队七中队四班战士。8月9日,在抢险救灾现场,他看到人民群众痛苦的表情,听到悲凉的哭声,心都碎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最大努力多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到处是泥泞,到处是水坑,他已经顾不上这些,卷起裤腿就开始清理淤泥。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他的脚被泡胀了,疼痛难忍。队长刁坤劝他休息,他说:“这没什么,我还有双手。”

兰州军区某摩步旅一营三连战士乐亚林,重庆忠县人。8月7日下午,他参加玉树抗震救灾刚回到营区,就接到姐姐告知父亲患食道癌的电话,决定天明请假回家。

8日凌晨5点,一阵紧急集合号将乐亚林从睡梦中拽了起来,50分钟过后,他和战友们直奔灾区。到了灾区,看到废墟和坐在地上痛苦的群众,乐亚林就再没提休假的事,一干就是一天两夜。直至8月10日上午,疲惫的乐亚林借用连长的手机,与家人通话,才得知父亲已于昨天去世。那一刻,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转身又拿起了十字镐。那一夜,他独自跪向西南,泣不成声:“爸,您能原谅我吗?您叮嘱我要当个好兵,不当好兵就不认我这个儿子。爸爸,我是个好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