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语“走出去”是件大好事

2010-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高赛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应该拿什么样的文化“走出去”?我们又有哪些成果和举措、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近日,教育部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走进光明网,与网友一同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

许琳正在接受光明网采访唐斌摄

经济增长引发汉语热

光明网:大家都知道,国外最近掀起了一个汉语热,我们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许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为汉办)只有150多名员工,大家都在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我们的晚上是西方国家的白天,我们国家周边有孔子学院的国家有20多个,但离我们最远的国家智利,却有整整12个小时的时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值夜班,大家白天晚上都要工作,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外界的需要。

光明网:国外学习汉语的热情非常高涨,引起这个汉语热的热潮原因在哪里?

许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地增长。近两年来,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很大困难,而中国情况却相对比较乐观。他们十分想了解中国为什么经济持续增长,为什么中国30年来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外,他们说中国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路。

光明网:您刚才谈到经济发展是汉语热的首要因素,您认为有没有文化的原因吸引他们?

许琳: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中国为什么30年变化这么大?一定有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由此西方人就很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汉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普遍认为,西方的经济理论、文化价值观现在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西方人也认为西方的理论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需要从东方来找答案,特别是中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他们认为这种思维对西方人来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他们需要认真学习。

孔子学院是重要交流平台

光明网:汉办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请您具体谈谈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

许琳:首先是发展孔子学院,现在全球90多个国家都有孔子学院,我们这里每天仍是门庭若市,都是来要求建孔子学院的。另外,我们每年还要向外国派出4000到5000名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是从各个省市大学毕业生里面挑选出来的,他们在外面的任期分为一年、两年和三年,教学结束后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光明网:对外教学项目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对派出去的老师来说,他们自身是否也会有一个很好的锻炼?

许琳:应该说,我们通过孔子学院的发展,通过外派老师,通过向外输出教材,通过举办夏令营、中学生中文比赛,还有各国中小学校长成批来访问中国,通过这些项目和活动,使得各国对汉办的信任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暑假,我们会组织2000多名各国大学生参加夏令营,还有2000多位校长来中国观摩,实地考察和切身感受汉语言文化,各省教育厅对此非常支持。

汉语教师经过专门训练

光明网:刚才您提到要派大量志愿者和老师,选拔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标准?

许琳:选拔是比较严格的,作为汉语教师被派出去,必须经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训练,而且英语必须非常好。应该说我们派出去的老师,素质都是很高的,特别是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我说的政治素质关键是责任感,作为汉语教师,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使者,出去要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体来说,我们派出去的教师都很优秀。

光明网:外派的教师中是否还要参加培训?

许琳:是需要系统培训的。原来我们派出去的教师,有半个月到三个星期的培训期,从2008年开始,我们派出去的教师和志愿者最少要培训两个月,最多培训半年才可以,根据各人的知识和阅历缺失程度不同,培训的时间也不同,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

光明网:目前我们外派的教师整体能力素质如何?

许琳:我认为整体的素质是非常好的。我们外派的老师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传统,第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是吃苦耐劳。能够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个中国人,我是代表中国出去的,我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中国人的脸,这点大家普遍做得非常好。

很多事情说起来非常令人感动,特别是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自己要独立地克服很多困难,还有在不用英语的国家,在偏远地区,像印尼、泰国、菲律宾、蒙古等,还有非洲一些地方,有很多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困难,而他们却必须独自克服。

没有适合国外的《论语》

光明网:孔子学院是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品牌的,《论语》理应成为孔子学院的必备课程,但据说很少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国家。

许琳:《论语》的确只是在很少一部分国家开课。通常我们第一周或者第一个月都会讲到孔子,讲到孔子就必然会讲到《论语》,但却不可能全部讲下来。

光明网:是因为《论语》很深奥?

许琳:对,包括“学而时习之”就有很多解释,有的人说学习很刻苦,学完就得做练习,不做功课不行。有的国家解释,“学而时习之”,这个学习的意思是用,学完就得要用。大家在理解上都不一样,国家的文化不一样,背景也不一样。像早稻田大学、爱丁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对我们也有一些意见,他们要求我们提供标准版的《论语》。两年来,我一直跟外文局的同志说,我们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本权威的、由中国人翻译的《论语》?虽然现在有各种版本的《论语》翻译版,但都不准确,这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各种途径推广传播汉语

光明网:目前我们教学的教材主要是哪些内容?

许琳:目前的教材主要是零起点的,叫《汉语900句》。还有一种商务类的课程,是针对希望和中国人做贸易的外国朋友。另外,就是旅游、饮食、养生等方面的教材。特别是中医现在在全球都很受欢迎,中医养生课在孔子学院是热门课,大家对中医都非常感兴趣。

光明网:请您总结一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许琳:汉语加快“走出去”是件大好事。中华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的过程中才能更快地发展。虽然汉办目前有很多困难、很多困惑,社会上对汉办也有些看法,但是我觉得推广汉语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久远,而且光荣的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