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足迹深深 银线绵绵

2010-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特约记者 任爽 我有话说

8月25日,吕清森在巡线途中。新华社记者齐海山摄

47公里的输电线路,一条在山上,穿越人迹罕至的深山林海,吕清森足迹深深走了31年;一条在空中,吕清森看了31年银线绵绵

吕清森,国家电网吉林公司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班检修工人。

31年做一件事

红白线(红石至白山)蜿蜒于群山密林之中,是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一条66万千伏输电线路,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几乎是一个山头一座铁塔,最高的一座位于海拔1100米高的山上。1979年,吕清森开始在这条线上进行巡线检护工作。望远镜、扳手、钳子、纸笔,再加上干粮和水,他每次巡线负重十几斤,每年都要穿坏四五双鞋。这么艰苦的工作,吕清森一干就是31个春秋。

春季,山雪融化,裤腿常常被打湿大半截,两条裤腿被冻成冰筒打不了弯儿。等天气暖和一点,隐藏在草丛里的“草爬子”就专往人的头发和皮肤里钻,被叮咬后,极易引发疾病。夏秋季,森林里树高叶茂、闷热不透风,一条路走下来,脸上、手上都是蚊虫咬的包,粘在衣服上的汗都能拧出水来。极端天气时,故障易发,就要加大巡查力度,遇上下雨,山路泥泞不堪,数不清一路跌倒了多少次。冬天,大雪没腰,迈不动步就在雪上爬或滚,上肢像游泳、下肢像跨栏,过了一个山坳,上半身被汗水浸透,下半身被雪水浸透。

31年巡线间,吕清森多次和狼不期而遇,但没有一次因为害怕放弃过对线路的巡视。一次,吕师傅在巡视时,发现不到5米处,一只黑熊正在树上吃梨。吕师傅心里咯噔一下,定了定神,慢慢向后退,一直退到山下。巡视完后,他用笔记下“194到195号间,有熊出没,注意安全”。如今,吕师傅通过动物的粪便、脚印和留痕,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大约在什么时间离开。

数十本巡视日记

31年的巡线工作中,初中毕业的吕清森记下了几十本巡线记录,其中详细记载了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覆冰现象……

他在日记中写道:在电力系统,我们巡线工给线路检查,打个比喻说,就像医生给人看病、诊断一样。导线是血管,心脏就是变电所,大脑是生产指挥系统。基于这种认识,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线路的常年“疾病”。

他根据“红白线”铁塔结构、导线走向、金具配置等不同特点,将其划分为九个重点巡护段。并在巡护中总结出一套成功的巡视方法,有效地保证了“红白线”连续31年安全运行无事故。

为掌握光线变化规律,吕清森系统学习和记录了24节气和每天太阳光线变化的情况,掌握了线路沿线特征及每段线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情况,线路各部位受光情况,适于观测的合适位置,两侧山峰或树木等对光线的遮蔽和遮蔽时间等,这样,就能使线路每个部位都能在光线充足、观测角度适合的情况下检查。目前,吉林供电公司已下发文件总结吕清森的巡线方法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吕清森采光巡线法”,并系统推广。

三代人的坚守

吕清森的父亲吕明俊是1947年参加工作的老巡线工。“一个月都不回家,总是带着药壶和闹表的父亲”,是童年的吕清森对父亲的唯一记忆。1979年,父亲像托付生命一样把巡线用的望远镜、工具袋交到吕清森手上,也把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线路交到了儿子手上。父亲病危时,吕清森还在外面巡线,等同事把他找回来,父亲已经去世了。吕师傅说:“我不觉得遗憾,红白线31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父亲能看见。”

“木头杆我都看住了,如今是水泥杆了,你一定要看好。”这是父亲在他接班时说的话,这句话让吕清森记了一辈子、干了一辈子。吕师傅说,“这些年,我也带出来不少徒弟,其中还有大学生,他们在其他线路的巡查工作中也有突出表现”。

35岁的小翟在吕师傅的教导下做了6年的巡线员,“无私”是他对师傅的第一评价:无私地交给他巡线方法,无私地在生活中帮助他,无私地把责任心献给了电力事业。看着徒弟,吕师傅的眼里充满了期待,“现在的困难和以前的艰苦比起来已经好了很多,看着徒弟们有那么高的文化,还能稳扎稳打,就是幸福。”谈起吕清森,老乡王立伍概括说:“红石白山一线牵,永远不改世界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