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学术“开门挖洞”

2010-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霞 我有话说
“周其凤校长特地发来短信,让我代表他给您鞠躬!”话语刚落,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走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严绍?面前,深深地躬下身去。

这是8月28日在“三十年日本文学研究的成就与方法国际研讨会暨严绍?先生七十华诞庆贺会”上的一幕。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们会聚一堂,总结着三十年来日本文学

研究的成就与方法。严绍?或颔首微笑,或侧耳倾听。

吴志攀说,严绍?是用生命做学术的人,三十多年来,他孜?不懈,沟通了数个学科之间的渠道,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映像以及日本文化的实像。

当谈到如何为自己的学术定位时,严绍?用了“彷徨”两字。在学术边界十分清晰的今天,严绍?不知道自己的书应该放到哪一类。他戏称自己是一个为学术“开门挖洞”的人。从古典文献学到日本中国学,又从日本中国学到日本文化与文学,他说,他的学术道路是“随性”的。

1959年,严绍?进入刚刚设立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魏建功、林庚、王力、吴组湘、张岱年、冯友兰、郭沫若、顾颉刚等名师组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加之勤勉,严绍?拥有了很好的古典文献学教养。让严绍?走上日本中国学研究道路的推力,来自魏建功先生的指点。魏建功说,日本从中国拿了很多东西去,我们不知道日本对中国文化做了什么,以后肯定要整理研究它们。

1980年,严绍?在日本中国学领域的第一本书诞生了――《日本的中国学家》,它至今被称为“研究国际汉学的开山工具”。此后,严绍?筚路蓝缕,用半生的时间开拓着这条学术之路,《日本中国学史》、《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等首着先鞭的著作相继问世。

严绍?曾回忆旧时的光阴:为了抄录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资料,每天九个小时,不停地抄录,唯一对身体的一点补充是去男厕所喝几口自来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个多月。

2007年,严绍?编著的380万字大书《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录》(3卷)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著录汉籍在日本收藏和传递的大型工具书,构架起了运用原典文本进行“文化与文明对话”的桥梁,并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出发点。为了完成研究,他往返日本三十余次,整理文献一万零八百余种,整整花费了二十三年。眼下,这位学者所构建的关于“日本学”的学科谱系与研究方法已日趋成熟,他半生的辛劳,总算有了慰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