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日学者对话《德意志意识形态》

2010-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纵横 我有话说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作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近日,来自日本东北大学、一桥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个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园,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两国学者以新MEGA《德意志意识形态
》“费尔巴哈章”电子版“第一编辑稿”发布为契机,就该著作的最新文献学成果及其理论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对话。

日本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做了详细说明与展示。

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编辑小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邀请组内其他五位日本学者到我国公开他们的编辑成果。日本东北大学?俊一教授介绍说,此次发布的新MEGA第Ⅰ部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采用全新的数字重现技术,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全部草稿原件图像,并依据笔迹识别,将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的修整痕迹做出了区分。日本鹿儿岛大学的涩谷正教授还亲自演示了电子版文献的基本操作,并详细介绍了其诸多特性。

中日两国学者回顾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两国的传播史,指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两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6年,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刚刚问世以后,日本学者三木清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据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平子友长考证,三木最先根据梁赞诺夫版构建了以“走出哲学的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强调用“实践”和“生存论”来取代“认识论”和物质“存在论”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三木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仍颇有新意。

对此,黑龙江大学姜海波副教授回顾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编译史。1938年郭沫若先生最早翻译了梁赞诺夫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文献学编排体例,后来的1960年《全集》版(阿多拉茨基版)与1995年《选集》版(巴加图利亚版)仅保留了正文部分,没有加入修改痕迹的编译,2005年“汉译广松涉版”和2008年“汉译梁赞诺夫版”的问世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编译方针正逐步转向学术化,也是向郭沫若版的回归。

中日两国学者根据“费尔巴哈章”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四部大束手稿都有其各自的主题,四部分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并复原出一个唯物史观的原生结构。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则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那种“禁锢于意识形态之中”的哲学概括与阐释,根本无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和对研究的实质性推进。

作为对中国学者报告的回应,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教授引入了德国学者DangaVileisis提出的问题,试图说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亚当・弗格森的《文明社会史论》。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问题,因而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据悉,公开新MEGA的编辑稿,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