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旅游:不能“攒故事”

2010-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观察员 李金桀 我有话说
日前,笔者参加某地的旅游发展座谈会,有与会者提出,当地光有湖泊、泉水等自然资源还不够,还必须在景区中增加文化元素,这样才能吸引游客。当地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当场拍板让负责该地区旅游策划的某策划公司老总会后拿出方案。

按说,会议到了这里很有效果,至少说明当地领导认识到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重

要性,值得肯定。不过,策划公司老总接下来的一句话一下子把大家逗乐了:“那好,我们马上攒个故事出来。”

细细思考这个问题,实在让人乐不起来。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游历性的游山玩水。享受景区、景点带来的自然风光,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内在需求,旅游实际成了一种文化消费。在此背景下,各地也越来越认识到,要想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就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能不能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更多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因此,各地对旅游开发中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有了空前热情。但在这过程中却也显露出许多急功近利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无论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战,还是“攒故事”的例子,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反映。

实际上,文化自身有特殊性,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绝非搞几个仿古建筑,生搬硬套几个故事就可以的。

与这种硬造文化的现象不同,还有一种相反的现象。前些日子,有媒体报道,庐山风景区拟将山上的上万名居民下迁,以完成庐山旅游转型和整体上市的战略。有旅游专家就此对笔者深表担忧,上世纪末,鼓浪屿曾施行与庐山相似的纯旅游发展策略,但随着学校和居民外迁,被指责丧失文化传承的鼓浪屿渐渐走向衰败。

同样,在三峡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令人遗憾的现象:小三峡湮没区有个明清古镇大昌镇,上世纪90年代在考古专家们呼吁下,国家动用数千万元将全镇移地重建。谁曾想,迁建后的大昌镇竟然成了当地招揽商户的房地产项目,原住居民则已全部迁出――一个活生生的民风淳朴的古镇就这样成了一个没有文化生活气息的“死镇”。

看来,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更好实现这种结合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在这一点上,国内外也不乏成功案例。像大家熟知的夏威夷。到过夏威夷的人说,夏威夷的风光不见得有多好,但夏威夷却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固然有夏威夷善于促销、长期宣传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夏威夷较好开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当地的土著文化。这种土著文化与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给游客以十分新奇、美好的享受,成为夏威夷吸引游客的最大招牌。

如此分析,如何把握旅游的地方文化特点,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实际上,地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展旅游业依赖于地方文化。而要体现文化特色,就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找到旅游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进入发展转型时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只有真正尊重文化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双赢。不管是开发旅游项目还是设计旅游活动,都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现实情况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