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受公开的力量

2010-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逸吟 我有话说

8月30日上午9点,最高人民法院中法庭。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一起技术转让合同纠纷申诉案开庭审理。

申诉方和被申诉方开始了法庭陈述。而旁听席上,坐着15名特殊的旁听者,他们中既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有来自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还有专家学者、律师和媒体记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今年初,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聘任了60名特约监督员。8月以来,52名特约监督员收到集中邀请,走进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法庭,旁听了6起民事案件的庭审。

法庭上,法官问得严肃,当事人答得真切;旁听席内,特约监督员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2个多小时后,庭审结束。

“我内心中一直把最高人民法院看作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门槛。通过旁听庭审,我又一次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法律和司法公开的力量。”特约监督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高菲如是说。

“我相信一定会有公正的判决”

特约监督员们旁听的6个案件,既有股权转让纠纷、借款合同纠纷、技术转让合同纠纷,也有广受公众关注的建筑市场“阴阳合同”纠纷,每起案件的事实、法律关系都很复杂,审理难度极大。6个案子听下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们严密的逻辑推理、高超的庭审艺术,给特约监督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邀请特约监督员旁听的‘创意’非常好,让我们从视觉上、听觉上最直观地了解了最高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高菲告诉记者,庭审的过程说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院推进审判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虽然我还没看到判决,但从法官负责的态度和专业水准来看,我相信一定会有公正的判决。”

特约监督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是第一次旁听最高人民法院的庭审。他说:“法官们的素质和能力都很高,不愧是最高审判机关。”

8月20日旁听的一场借款合同纠纷案的庭审,让特约监督员、北京京视传媒有限公司剧院节目部总监刘元元至今记忆犹新。“审判长的思路非常清晰,一上来就抓住问题的核心,就是借贷款到底由谁来还?整个庭审始终围绕主题,节奏紧凑。虽然那天庭审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但法官在背后肯定花了大量心血。”她说。

“不仅该组织旁听,还应该组织开展调研”

在庭审现场,挑剔的特约监督员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8月20日上、下午,李飞分别旁听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和一起建筑施工“阴阳合同”纠纷案的庭审。他发现,两个案件开庭前书记员在宣布法庭纪律时的表述不完全一致。“虽然这只是形式问题,但我认为这些内容也需要规范和统一,以保持法庭的严肃性。”他说。

特约监督员、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则表示,自己不懂法律,作为特约监督员,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旁听。“这对于强化司法知情权、推进司法公开有积极意义。”

高菲认为:“最高法不仅应该组织特约监督员旁听,还应该组织特约监督员开展调研,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事实上,为推动特约监督员工作有效进行,最高人民法院早在去年就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工作条例(试行)》。今年以来,除了组织特约监督员旁听案件审理,最高法还向他们赠阅了人民法院报,发放了法院工作通报,并多次邀请他们参加专题座谈会、专家评审会。此外,目前最高法共收到特约监督员来信5件,正在研究办理。这些活动的开展,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在推进司法公开、强化对司法监督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王少南透露,下一步将邀请特约监督员和社会人士参与对司法解释的评估,将特约监督员工作推向深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