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师眼中的研究生

2005-07-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他们很聪明,但不够刻苦,还有点急功近利、虚荣浮躁。”一位导师对所带研究生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研究生喜欢阿姨式导师

每个新学年开始,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都会给新生一张书单,上面开列着100本书目。在他看来,这些都只是该学科的“入门读物”。但是,总有学生会

和他讨价还价:“老师,是不是太多了!”

“这还叫多呀!我们10年前读书的时候,光是专业书就差不多50多种,每周还要交读书报告。”这位教授说。

“老师,您给我选个论文题目吧!”每次面对学生的这种要求,北京一所高校的郭教授都会觉得很奇怪,“难道你们看书、实践就没有想法吗?”有导师认为,一些研究生更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

导师批评学生眼高手低

自己被称为“老板”,一位导师心里很不舒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在学校、院系、研究所和人工费上的经费约占一个项目经费的30%,此外,还有30%给学生发奖金,剩下40%用于课题。“如果说学生是在为老师打工的话,那我们又在为谁打工呢?”

“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希望上来就做个大的课题。可是,科学研究总要一步一步来吧。”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舒继武说。

一个月就能写一篇博士论文

郭教授告诉记者,其博士论文写了3年,并到各地作了深入调查,那篇论文成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现在的学生呢?“一篇博士论文一个月写成的都很常见,没有思想观点,往往都是数据的堆砌。”一名导师如此评价。

师生之间互不适应

师生之间产生矛盾,还有互相不适应的原因。“比如,理论型的学者带了爱好操作的学生,或者爱好理论的学生找了擅长操作的导师等。”曾经在加拿大和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郭教授说,“这是一开始就选导师的弊病”。在国外,硕士研究生在课程阶段不选固定的导师,直到写论文时才根据对导师专长的了解选择辅导老师。

(《中国青年报》 7.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