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建民:中国急需交流学

2005-09-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

每周二下午,吴建民给外交学院学生讲交流学,作为院长亲自讲授一门在我国尚是空白的学科,此举不是一般性需要,而是时代紧缺的需要,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吴建民不讳言,“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原因在于:教育弊端、社会认同、思维定势。传统教育

,“敏于行,讷于言。”见人且说三分话、祸从口出等。现代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使人重视笔试,轻视口试。社会认同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内秀者,贬抑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人。“嘴拙实干”甚至暗含褒奖之意。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埋头苦干、默默无闻被世人认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环境逼将讷于言改写善于言。再就是思维定势。国人习惯以概念压人,好讲大道理,疏于精耕细作的交流。

吴建民作为外交官驻外25年,1985年至今,吴建民接触无数中国商务代表团,其中,许多代表团都走进了虚多实少、鸡对鸭讲、信息不对称的交流误区。如在交流中念稿“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的热土,商机无限。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国内约定俗成的语境、语言听得法国人云山雾罩。他们不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热土含义?商机怎样无限 平等互利内容?双赢目标?如此没有共鸣的交流等同无效交流。

交流中最常见绊脚石――文化差异。典型事例是一美国代表团出访中国山东。行程结束前,尽管美方对中方的热情接待“非常感谢”,但他们并不忘了提出抗议――“我们不能喝酒,为什么非要我们喝呢?而且还要把我们喝趴下。”美国人直言这样的过分热情即“侵犯人权”。

再就是礼仪上的丢分。法国某大企业总裁曾对吴建民发牢骚,直言不讳我们领导目中无人:“你们的领导是接见我们,还是接见你们的翻译?我再不想见你们这位团长了。”吴建民得知,“我们的领导”与对方交流时自始至终眼盯翻译,甚至两次握手也眼盯别处。没有目光交流的会谈使该总裁受到从未有过的伤害。吴建民遗憾,“经济合作就这样失去了,太亏了。”不雅不当的国人习性,如吃东西出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注意个人卫生,禁烟区吸烟,妨碍交通,打探隐私,抢话……如果说这些在国内是小事一桩,那么,跨出国门即外交无小事,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载体

吴建民总结,无论国家、个人,成功的交流必遵循敬、诚、当、效、听五原则,即尊敬对方、真诚待人、分寸适当、追求高效、善于聆听。吴建民曾在联合国工作10年,一年见几十位外长,联大会议让他发现“会说的国家与不会说的国家,效果确实不同”。会说的,会下必有人趋前与之交流,如此,国家形象及影响便应“说”而生。反之,大国也边缘化。吴建民遂要来“会说的国家”记录,剥笋般剖析“讲得头头是道”的动人之处。结果,吴建民收获经验之一:“要想说服人,必先打动人。”之二:“你有十分本领,如果示众的仅是你本领的十分之几,受众即接受之几,藏秀几分,吃亏几分。”之三:“交流的硬道理――双方感兴趣。”

“文化通,一通百通”的典型诠释――连宋大陆行。连宋频频使用的关键词:中国人、一家亲、血缘、祖先、炎黄子孙……吴建民点评“语言的交流”。祭拜中山陵、拜谒黄帝陵、参观兵马俑、祭祖扫墓是“文化的交流”。宋楚瑜夫妇纯熟使用宁湘陕沪京方言是“亲情的交流”。

填补交流学空白

2003年7月,吴建民就任外交学院院长,开始给学生讲授交流学。面对学院内全部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吴建民敏感意识到“独生子女加应试教育会使国人不善于交流的欠缺变本加厉”。单就网上聊天、人机对话、短信交流而言,足见天地之小,心路之狭,视野之窄。

1970年,巴黎政治大学即设立交流学。1990年,复杂的国际形势又使其增设了危机时期的交流学。讲演课,已成为每所学校考核学生能力的课程之一。在当今注重交流的年代,吴建民欲以力所能及的努力填补我国在交流学上的空白遗憾。(《中国青年报》5.2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