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颖(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编审),任建红(云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中国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书于2025年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蔡之兵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全书结合我国各地资源禀赋、要素结构、政府能力与发展基础不同的特点,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省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般规律,对各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纵观而言,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揭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是本书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导向。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是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因此,理解好和落实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各地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出版单位在出版阐释好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
二是突出前沿性。作者在书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新的发展理论,是新的发展模式,是新的发展变革,是新的发展能力;介绍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产业、区域、制度三大属性角度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推动作用;介绍了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指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本职立足于科技创新,具体特征来源于科技创新,理论属性依托于科技创新,演变动力集中于科技创新,现实需求聚焦于科技创新。这些内容突出了理论层面的前沿性特点。
三是突出创新性。本书将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区域”框架,揭示国家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紧密联系,尤其是选择从各省级行政区层面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为各地透视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
四是突出实践性。本书在分析机遇时,关注国际产业、经济、地缘格局的变化以及与各省密切相关诸多战略带来的机遇;在分析挑战时,聚焦各省的要素支撑和产业基础条件;在分析优势时,强调各地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出台的政策举措;在分析劣势时,凸显了与新质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
全书写作思路为横向结构。首先,结合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创新、要素的关系,精炼归纳和科学总结各省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实力、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才支撑、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其次,立足整体和个体视角,全面剖析不同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结合不同区域战略的要求和目标,提出各省级行政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从人才聚集、研究主体、创新研发、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角度指出了各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五是突出启示性。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书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各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各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具体路径,为各省培育出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作者在总结篇部分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关系和实践路径。认识论维度,作者提出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整体与个体、方向与路径、顶层设计与基层自主、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立”与“破”、外力与内力、量变与质变、生产力与生成关系这十大关系。方法论维度,作者认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健全体制机制,健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实践论维度,作者表示要着力把握基础融合、人才复合、机制耦合三个关键。
无论是哪个维度的分析,这都启示各地在围绕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认识,寻找发展最优解,并努力通过实践进行调整和优化。因此,本书的出版一方面努力明晰各省区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期望为各地学习新质生产力相关概念、理解各要素关系提供学习用书和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