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的优秀女儿

2008-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劲松 我有话说

图片说明:冯理达在两会开幕前接受媒体采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今年1月19日晚19点,一位病情开始恶化、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人,照例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她看到

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画面时,十分激动。第二天一早,她就让身边工作人员找来报纸,《深情的关怀倾心的交谈》几个字深深地吸引着她。护士来了,她就让护士看;儿子罗悠真来了,她就让罗悠真看。可以看得出,总书记关怀爱国知识分子这件事,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她,就是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追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这支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是喜爱音乐的冯理达最爱听的一首歌。“文革”后的一天,儿子罗悠真听见母亲房间里在放《黄河大合唱》,便轻轻推开门,他惊讶地看见母亲脸上从未有过的表情:整个人激动地站着,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快乐而兴奋,眼里却充满泪水。

这一幕至今凝固在罗悠真的脑海里。罗悠真说,当我再一次回望母亲走过的路,我终于能够明白那一刻母亲的心情,终于能够明白为什么即使在凄风苦雨中母亲都没有退缩过,因为她的内心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在澎湃: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像黄河一样,奔涌不息,战胜困难,历经磨难而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走向光明!

冯理达出生于1925年11月,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23岁之前,冯理达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见证了冯玉祥将军所经历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父母爱国和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言传身教中,从父亲对中国前途探索的坎坷经历和深刻反思中,尤其是从共产党人身上,冯理达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等共产党领导人,经常到冯理达家中与冯玉祥共商国是,周恩来还为冯理达题词“艰苦奋斗,好好学习”。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精神和可亲可敬的形象,对冯理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6年,冯玉祥因反对内战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冯理达跟随父母前往美国,她一边求学,一边协助父亲进行反蒋救国运动。1948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选择是回祖国,还是留在美国。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冯理达坚定地奔向共产党,走向新中国。

冯理达与父母在美国的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冯理达始终坚信共产党,追随共产党。

“文革”期间,母亲被批斗,自己被污蔑为“双料特务”,失去工作权利甚至被软禁,但冯理达对党依然痴心不改、执著追求。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冯理达到海军总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军人。当时,“左”的思想在党内仍然盛行,知识分子入党难上加难,但在一年多时间里,冯理达5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975年12月23日,已年过50岁的冯理达得知党组织批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消息后,泪流满面,激动地说:“我终于入党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26年的夙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冯理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平时上班从不迟到的冯理达,一度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不出门。深思熟虑之后,冯理达郑重向党组织提出建议:“党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冯理达还多次结合自己的特殊经历,给军队和地方青年作报告,引导他们“爱党、信党、跟党走”。

为了跟上党的步伐,冯理达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她撰写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用毛笔正楷恭录党的十四大以来历次党章全文,15次用毛笔手书“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80多岁高龄的冯理达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仔细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8次通读新党章。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大局,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令她欢欣鼓舞。

忠诚

2007年底,冯理达由于肺部感染住进海军总医院病房。一次,护士长赵美娜鼓励她说:“您今天看起来好多了。”

“我自己也感觉好多了,可把你们累坏了,你们医生护士太好了。”冯理达笑着说。

“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赵美娜回答说。

令赵美娜没想到的是,冯理达摇了摇头说:“不对,不能把治疗护理工作单纯地说成应该,里面包含有感情呢。”听罢,赵美娜和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冯理达自己就是这么做的。1974年冬,飞行员王志虎因患严重痢疾住进海军总医院传染病科。当时,作为值班医生的冯理达主动要求和护士一起负责这个病人。一天晚上11点,冯理达走进病房,见病人身上、床上、地上到处都是粪便。她二话没说,走上前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抱起来,把他身上的脏物和床单清理干净,打来热水为病人擦拭身体,并为病人清洗换下来的脏衣服。

冯理达用真诚服务表达她对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

早在1958年,冯理达谢绝苏联挽留,学成回国,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她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冯理达29次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北京郊区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浮肿、痢疾重疫区一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偏僻乡村,挨门逐户防病治病。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出现严重余震,51岁的冯理达凌晨三点从住处骑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病人转移。

1998年,抗洪抢险的紧急关头,73岁的冯理达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要求参加医疗队奔赴抗洪救灾一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冯理达主动加班加点收集整理出5本1200万字4447条疫情资料,及时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防治信息。

在担任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和第七、九、十届委员期间,为写好每一份提案和发言,冯理达经常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民工中进行调研,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冯理达利用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特殊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联系台湾岛内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冯理达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每年主动向组织递交自我鉴定,遇有外出时间超过一周,都以书面形式汇报。几十年来,冯理达从没有迟交过一次党费,弥留之际还特别嘱咐儿子罗悠真代交1万元党费。

奉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客站工作人员王惠拿出一张1998年4月与冯理达的合影照片,照片中的王惠笑得很甜,那年她17岁,一个花季般的年龄。

但就是这个王惠1995年3月患上结核性脑膜炎,2年多后被多家医院宣判“死刑”。当时,由于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王惠整个人变了形,体重从36公斤长到90公斤,眼睛几乎失明;做脑引流,流出来的都是血和脓。长时间的治疗,也花光了王惠父母的积蓄。

就在感到绝望的时候,王惠一家人慕名找到冯理达。在了解病情后,冯理达提出在坚持西医治疗的同时,接受中医传统调养治疗。冯理达知道王惠家经济紧张,仍坚持让王惠入院接受治疗,为了省钱,她就让王惠睡在自己的办公室。为了让王惠吃得好一点,冯理达就自己掏腰包专门为她办了一张海军总医院工作人员就餐卡。就这样,经过冯理达近4个月的精心治疗,王惠的病有了明显好转,最后奇迹般好了。

身边的工作人员李波、王瑞、李辽辽、胡水亚等,都是冯理达从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接来的。冯理达把她们都看作自己的孩子,教她们学习、教她们做人。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叫她冯奶奶。每天吃晚饭时,只要有一个孩子没回来,冯奶奶都会倔强地等着,直到人齐了才开饭。

王瑞回忆说,2004年,冯奶奶买回针灸方面的书籍,要我们掌握这个技能。为了让大家找好穴位,她用银针扎自己的胳膊,边扎边讲解这是哪一个穴位、扎针的方法和力度。有很多次,冯奶奶让我们在她的胳膊上找穴位扎,我们心疼,不忍心。可冯奶奶非常严厉地对我们说:“我不怕疼,你们放心地练习吧,扎好了,将来为老百姓服务,别人就要少一些痛苦。”我们这些女孩子都流下了感激而敬佩的眼泪。

山西省大同市有一个贫困村叫散岔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这里的老百姓收养了300多名身有残疾的儿童。人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党娃”。

从1998年知道散岔村的情况开始,冯理达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里的“党娃”们。在冯理达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市石景山绍家坡“红十字”康复医院组织了每月赴散岔村义诊医疗队。10年来,冯理达为散岔村、康复医院捐款捐物累计达5万元。

冯理达还经常深入癌症患者之中,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鼓励他们与疾病抗争。她积极协调北京市政府下拨专款120万元,为北京市抗癌乐园解决办公活动场所,让癌症患者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大爱无国界。2005年,印尼发生海啸的第二天,冯理达就在海军总医院免疫中心举行了一个捐款仪式。她用纸板做了一个捐款箱,自己先拿出1000元捐了进去,跟着,所有工作人员都捐了。然后,冯理达让工作人员把钱送到海淀区红十字会。

冯理达生前的便装多是三四十元一件的,一条毛裤缝缝补补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冯理达从不存钱,去世时工资卡里只剩85.46元,但她一生捐献和援助他人的钱物累计达300多万元,这包括向组织上交国外讲学所得的现金180多万元,把香港和国外馈赠的医疗器械设备无偿献给医院,长期用自己的工资援助他人。

使命

2007年6月,首届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免疫学、人体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与会,论坛通过《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北京宣言》,成为新世纪世界免疫学领域的又一重要事件。

这个论坛的倡导者,就是82岁高龄的冯理达。晚年的冯理达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她总说,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完成。2007年12月18日,冯理达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但只住了一周的时间,病情刚刚有好转,她就坚持要求出院。

在《八十抒怀》一诗中,冯理达写道:“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歇肩。”这无疑是冯理达毕生报国图强的真实写照。

1939年,冯理达的母亲李德全不慎将手臂摔伤,久治不愈。请来著名的中医杨济生先生,老先生只用银针刺了几次,母亲的伤就痊愈了。自此,冯理达就立志学医,为百姓谋福。1944年,高中毕业的冯理达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冯理达跟随父母前往美国,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生物系学习。1948年回国,第二年,作为中国派出留苏的首批学生,冯理达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

在古朴典雅的列宁格勒医学院,冯理达受到严格的基础科学训练和严谨学风的熏陶。经过刻苦学习,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院免疫学副博士学位。这期间,她的论文被破格提升为博士论文,并作为医学院的教科书结集出版。

1957年,列宁格勒市要消灭肆虐已久的白喉病,32岁的冯理达主动承担这项任务。她创造性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用针灸、中药一举攻克这个难症,使当年列宁格勒的白喉病发病率降到了零。

从用针灸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力的成功实践中,冯理达愈来愈认识到祖国传统医学的价值,思考着在以西医为主导的免疫学基础上,充分调动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使综合免疫治疗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冯理达采用西医最正统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为了取得准确结果,所有试验都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每次公布实验数据,她都要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检验论证。有时,为了弄清楚细胞在某种环境下的数量变化,她不厌其烦地进行上百次甚至上千次试验。

一次,为了搞病毒实验,需要一个无菌技术操作间。没有条件,冯理达和同事们就创造条件,他们挤到尚未启用的电梯间内开展工作。汗水换来喜悦,试验成功了!无数次的实验证实:中医传统治疗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杀伤抑制作用,这一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20世纪70年代,冯理达提出整体免疫概念,把免疫学研究提高到中西医结合整体论的层次。这一时期,她发表有关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病毒肝炎检测方法的改进,生物流体力学在免疫学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10余篇,受到众多免疫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冯理达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学科建设思想。这一时期,为了创新科技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效果,冯理达经常与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创造性地以电学、力学、电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理论为指导,对机体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抗原抗体进行机体免疫方面的研究,使中国免疫学在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践方面得到进一步证实,并提出免疫宏观学与微观学、免疫康复学等基础理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篇。

20世纪90年代,冯理达在免疫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老年保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999年,她以“奔小康”、“振兴中华”、“和谐社会”为主纲,出版《健康健美长寿学》专著第一部,详尽阐述健康与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微循环”、“心态”、“平衡”等对自我健康、健美和长寿的重要性。之后,历时10年之功,冯理达著就《健康健美长寿学》专著共6部,200多万字。

今年2月8日18时10分,冯理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走完了83年的人生历程,但她的精神永存,她永远是党的优秀女儿。

*************************************************

冯理达日记心得摘编 ……………………………………… 3版

有坚定的信念才有持久激情(本报评论员文章) …… 3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