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座城市的价值选择

2009-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可以作出多种价值选择。但谁也没有想到,以经济发展速度著称于世的深圳,会选择文化和读书。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都渴望得到世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人炫耀财富,有人张扬权力,有人夸耀显赫的身世或者灿烂的历史。但谁也没有想到,深圳却想因读书而受到世人

尊重,因为知识而得到别人认同。

而事实上,深圳的这一目标如愿以偿了:每年的十一月,都是深圳的读书月,都成了深圳人翘首期盼的文化节日和文化盛宴。深圳一位叫王鹏的普通市民说:“读书月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始终念念不忘的节日。”

曾经连续参加了四届深圳读书月活动的余秋雨先生说:“我走过国内外很多城市,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但是在文化塑造的力度、速度方面,没有比深圳读书月做得更好的了!”

十年磨一剑;十年玉成器。一位文化大师和一位普通市民的感慨和评价,是对深圳举全市之力连续十年打造读书月这一文化名片的最好的奖赏。

深圳为何要崇尚读书?深圳为何能十年如一日地持久不衰地举办读书月活动?读书月给深圳带来了什么?深圳的读书月对推动全国的读书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当深圳的读书月活动走过十年历程的时候,一个个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记者的脑子里,我们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答案和奥秘。

深圳为何要崇尚读书?

三十年来,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能够始终屹立潮头,在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竞争大潮中始终没有被拉下,关键是她在每一个历史转型的拐点上都能超前谋划,先人一步,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引领潮流。

深圳是中国最早大批量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的城市。当“三来一补”企业的局限性刚刚露头被人们诟病时,深圳又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毅然决然放弃了“三来一补”企业,全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举世瞩目的“高交会”。当全国各地都在紧跟深圳大上高科技产业时,深圳又抢在全国前面,提出了“文化立市”、打造“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目标指向是:深圳人不仅要将深圳建设成一座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城市,更要给这座城市注入具有魅力的文化灵魂,让她变成一座能够诗意地栖居的城市。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

而举办读书月活动,就是建设一座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的城市的最好的切入口。

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提起当年深圳创办读书月的决策时,都会毫不犹豫地翘起大拇指称赞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高明之举。它的远见和高明表现在:当人们都在为深圳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所迸发的巨大的GDP能量喝彩和陶醉时,读书月却在此时悄悄地为深圳这座城市即将来临的华丽转身设定了一个伏笔,并最终为深圳这座城市形成一种高贵的风骨和优雅的品味奠定了基石。

而究其实,当年读书月的倡议者和决策者们也许并没有想到,十年后的读书月会对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命运带来那么深远的影响。它可以说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惊人偶合,但更是一种让人赞叹不已的高贵坚持。

但今天看来,人们无不钦佩决策者的远见和胆识。实际上,深圳是从读书入手,作了一次“文化立市”的预演。

浩瀚大海总是从涓涓细流开始起步的。如果把深圳读书月比作第七届全国书市孵下的一只蛋,了解读书月起因的人大都会会心一笑。

1996年11月8日至18日,全国第七届书市在新开业的深圳书城举办,当时深圳倾城而出,万人空巷,10天零售图书2177万元,创造了历届书市之最。在南方边陲这个有“文化沙漠”之称的深圳,居然创造了全国书市的七个第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消息传出,业界震动,同时被震动的还有深圳文化主管部门,深圳人购书读书的热情是可贵的,但如何把深圳人读书的热情凝聚起来,延续下去,是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新课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已经在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深圳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座没有精神内涵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一个没有文化品位的有钱人,在别人眼里至多也只能是一个缺乏魅力的暴发户。人文精神的高下,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当一个国家进入到小康生活水平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时候,各个城市的发展与竞争,便将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更高层次和阶段。文化是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的发达和繁荣是一个城市的终极目标。文化建设最基础、最便利、最好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是读书。

当时身为深圳市政协委员的深圳图书馆馆长刘楚材,曾多次为下班后连夜赶来排队办证的年轻人的读书热情感动得眼眶发热,第七届全国书市深圳人购书的狂热更让他情难自抑。他连续在两届政协会上提交了同一份提案:建议在深圳举办一个读书节。被当时的文化局分管负责人、现在的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看到提案后,主动找刘楚材商量具体操作方案,并且建议能不能把读书节改成时间更长,包容量更大的读书月。这个提议最后就衍生成了迄今为止已长达十年的深圳读书月的源头。

2000年5月,深圳市文化局向市委市政府正式递交了《关于在我市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报告》。9月21日,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复“同意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当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拉开了帷幕,从此,深圳人有了“永不落幕”的读书节。

从读书月的源起,人们也可以看到深圳市民敢干敢闯、敢于创新的内在力量;看到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善于倾听民意、凝聚民智的博大胸襟。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几乎都怀有一个梦想来到这座城市,也因为一个个梦想的追逐和实现而狂热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为了实现梦想,这里的年轻人对知识的巨大需求似乎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显得更加迫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成为在深圳发展的必然条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深圳无数个“麻雀变风凰”、“打工仔变老板”的传奇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这是深圳能够将读书月活动推动起来并长久地延续下去的内在动力。

深圳举办读书月,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考虑。长期以来,人们更关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相对忽视了隐形的文化权利。而随着深圳的经济迅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问题日显突出与迫切,这也构成了政府公共文化行政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市民文化生活中,阅读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阅读权也是市民最为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而举办读书月正是有效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一种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和载体。

如果从更深层次对深圳崇尚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挖掘,那么我们还可以说,深圳举办读书月,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读书已经被日益边缘化的现实也是一种拯救。

在传统文化中,“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我们的先人们最具诗情画意的人生梦想。而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门槛的时候,读书只不过是众多“休闲活动”和“知识打捞”形式中的一种。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周围人们的生活形态,你就不难发现,读书正在被网络、影碟、电视、报纸、杂志、游戏所取代或占据。传统意义的那种所谓读书,随着生活形态的转变,正在快速地边缘化。

而就在此时,一向被人们标榜为“先锋城市”的深圳,却向传统回归,高扬起了读书的旗帜,大声呼唤人们在书斋里沉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好书。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因为读书的确可以对一座城市的文明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一个人的文化品位起到润泽和修饰作用。读书乃是一个人对文明达成共识的行为,读书的人越多,则对文明产生共识的人也就会越多。绝大多数市民对文明的共识是城市文明的根基。

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对读书活动都有一个不变的理念:读书能提升城市的品位,读书能给市民带来持久的快乐。读书活动更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最好载体。所以,他们都是读书月活动最坚定的支持者。

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视读书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矗立在深圳市中心的中心书城。据说这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书城。许多专家学者评论说:“深圳市委市政府舍得拿出深圳这块最好的风水宝地用来建作书店,其本身就证明了读书在这座城市的位置和份量。”

也许有人会说:“读书是一种个人行为,难道还要政府出面来组织和倡导吗?这是不是一种‘作秀’和形式主义?”

但有些东西,的确是需要一种形式作为支撑的。这其中就包括读书。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而早在1972年,他们还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在一个仪式越来越缺乏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任了一个读书仪式的厘定者和发布者的角色。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仪式的角度来理解深圳举办的读书月活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包括了几百项活动,数百万人狂热地参与其中,这当然是一项隆重的仪式。这项仪式要向人们强调和宣示的,就是善意地提醒人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心日显浮躁的当下,我们不要忘记,还有一项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那就是读书。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读书这种其实本应该静悄悄地进行的个体活动,会在深圳以一种节日的仪式、欢乐的色彩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这种包裹着欢乐色彩仪式的内核:那就是对阅读行为的庄重承诺。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唤的“走向阅读社会”是一脉相承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