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座城市的价值选择

2009-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深圳的读书月活动为何能够持久不衰?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也可以说:办一次轰轰烈烈的节庆并不难,但让一个活动连续10年持续地升温,在一年之中连续举办一个月并让全体市民倾情参与,还要让一种隆重的节日仪式变

成一座城市的追求和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内容,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但,深圳却做到了,成功了!它再一次证明:充满活力的深圳是一个可以创造任何奇迹的城市。

整整十年了,读书月从稚嫩走向了成熟,从囿于深圳一地走向了影响全国。但读书月依然魅力不减;深圳人依然对它情有独钟,丝毫没有产生“审美疲劳”。这是为什么?

其实,说来也简单,深圳读书月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读书节庆的“深圳模式”,概括起来是:“政府倡导、专家指导、企业承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曾经有中央媒体宣称:这是深圳的又一个创举!

深圳读书月运作机制的成功之处是:政府成功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它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逐渐摸索出一整套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事业运作模式,打破了以前单纯按行政划分的局限,将读书月交由深圳发行集团总承办,并发动深圳市有关机关团体、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30多家单位共同承办,可以说这是集全城之力办一项文化盛事。这种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的运作,凝聚了民智,汇合了民力,让市民们成了读书月活动的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这就是它能够持久不衰的秘密之一。

现在,深圳的重大品牌文化活动都走上了由政府为主导、由企业和事业单位承办的轨道。读书月这一大型文化活动,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而正是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和模式,赋予了读书月强大的生命力,确保了活动的公益性,保证了政府的主导性,调动了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活动的多样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了推广全民阅读这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持续有效、生动活泼地开展。

读书月企业运作的主体一直是新华书店。从第五届开始,以新华书店为主体,深圳成立了出版发行集团。发行集团说到底就是卖书的。办读书月,发行集团最有积极性。因为,市民读书的积极性越高,政府对读书越重视,它的书就卖得越多,效益就越好。事实上,在每届读书月举办期间,深圳的图书销量都会大幅度地上升。据深圳出版集团的统计数据,仅该集团所属书城一年的销售收入便高达3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四。以此估算,深圳民间图书拥有量将每年净增1000万册。所以,深圳的发行集团对承办读书月积极性很高,利益在这里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政府、企业、市民,在读书月这个平台上,都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三方的利益结合到了一起,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读书月能够持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

深圳“读书月”创办10年而能历久弥新,除了创新运作机制,活动内容不断创新也很关键。

十年来,深圳读书月举办了大量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精品项目。这个目前我国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读书文化节庆,前9届累计举办了1000多项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了1000多万人次。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除读书、评书、讲书、换书、写书、赠书、征文等以书为核心的活动外,还有与书相关的其他文化活动,如绘画、书法、摄影、设计、辩论、戏剧、讲座、朗诵、猜谜、研讨、调查、展览等,并创出了“深圳读书论坛”、“中外经典诗文朗诵”、“童话节”、“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十大书香家庭”等许多知识品牌活动。

深圳“读书月”举办10年来,始终将对市民阅读理念的引导放在活动的首位,并且通过活动主题的确立和阐述将阅读理念准确地体现出来,将正确的舆论导向蕴含其中,把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其间,从而使广大市民解决了“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好书?”“读书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读书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等问题。如首届读书月提出的“营造书香社会”,第三届读书月提出的“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理念,均是关注宏大而抽象的群体的追求。到了第四、五、六届“读书月”,则逐步开始重视以人为本的读书目的,分别提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让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等口号。近两年来,在阅读已经被市民广泛认可的前提下,“读书月”对阅读理念的倡导又进一步关注到市民的阅读感受。如发布“我们爱读书”的宣言,提出“让读书为乐成为市民的精神追求,让读书为荣成为城市的价值取向”等口号。在第九届“读书月”,提出了“我阅读、我快乐”,旨在让读书成为市民的一种自发的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生活方式,让市民的阅读从带有功利性的层面,向成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迈进。

为了能够更持久地吸引市民参与到读书月活动中来,读书月组委会始终关注最大多数市民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每次开展活动前,都要通过组织“深圳人的读书状况”调查、媒体公开征集活动创意和建议、市民读书座谈会等各种途径,研究和了解市民的读书需求、读书兴趣,并努力通过读书月举办的各项活动来满足市民的要求。

书香盈城润心田,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来,读书月活动的内容越来越精彩,因此,参与读书月活动的深圳人也越来越广泛。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书香恒久远,世上读书最快乐。

读书月给深圳带来了什么变化?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曾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要通过读书而受人尊重,通过读书使这个城市获得尊严。他还提出,“要使以读书为乐成为市民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以读书为荣成为这座城市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文化行为、文化选择”。这个理念在深圳上上下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我们回首深圳读书月十年走过的历程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以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这座城市。读书月给深圳带来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文化气息,展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别一种风采和品位。深圳人因倡导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而早已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博得了众多文化大家的赞赏和喜爱,成了祖国大地上一块翠绿可爱的文化绿洲。

学术文化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但这也正是深圳文化的一个“软肋”。为了将“软肋”“硬”起来,深圳找到了举办“读书月”这样一种形式,通过举办“读书论坛”等活动,整合国内外学术文化资源“为我所用”,成为强化深圳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助推器”。

对年轻的深圳来说,这里没有秦砖汉瓦,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没有驰名中外的文化大师。但是,深圳人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有一种对发展文化的执着追求。总有一天,人们提起深圳,就会想起读书月;就象人们提起法国的戛纳,就会想起“戛纳电影节”一样自然。

事实上,读书月也已经成了许多国内文化名人心目中的一个神圣的文化标志。许多参加过读书论坛的名家们,无不对深圳读书月念念不忘。2001年10月28日下午,深圳书城的热心读者排起了长队。来深参加第二届深圳读书月活动的著名学者、作家唐浩明正在为他当时的新作《张之洞》签售。而时隔8年之后,唐浩明回忆起当时深圳读者纷纷要求与他合影、交流的场景,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作为曾两次受邀担任深圳读书论坛的嘉宾,他发现深圳读书风气盛行,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非常强烈。唐浩明认为,读书月使深圳成为了一个学习型的城市,也让深圳因读书而更加广为人知。它创造了一种读书的城市风气,也创建了一种学术的城市灵性。

经过多年运作,“读书论坛”已经成为读书月中的精品活动品牌。金秋时节,“大师翩翩来,妙论节节高”。名家大师把高深理论、权威思想、宏大哲学带到深圳宣讲,让深圳的普通老百姓能接触到以往只能在少数高雅的学术殿堂才能听到的高深理论和奇思妙想。据统计,历届来深参加读书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已有40多人,他们当中,有国学大师、有“两院”院士、有知名学者、有名校教授,讲座的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活健康等众多领域。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深圳的读书论坛上大放光彩,给深圳这座城市润物无声地注入了一股股学术文化的涓涓细流,无形地润泽着这座城市的内涵和灵魂。大师名家们来深圳开坛论道,在营造深圳学术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实现了他们对深圳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对整个城市的认同。众多文化名人因读书月而对深圳开始刮目相看。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曾告诉记者,读书月办到今年是第十年,而这十年正是深圳从“物质的深圳”向“精神的深圳”转型的最重要的十年。首届读书月活动开始后,给深圳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盛事,包括文博会、市民文化大讲堂等等,深圳在向着更文明、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迈进。尤其是从提出“文化立市”以来,深圳从政府到民间,从文化人到经济人,从普通市民到外来劳务工,都已经逐渐习惯了文化在这座城市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读书月激发了深圳人的读书热情,营造了满城书香。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书香像阳光一样洒满每一个角落“涵养”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浇灌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著名专家胡思远评价“读书月效应”时说,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当中,深圳的多项指标靠前,这里面不得不提的是读书月的促进作用,它让深圳市民提高了文化品位,培养了优秀的文化素质。

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活力永驻,一个善于阅读的城市宁静和谐,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必定有灿烂的前程。侧耳青山,书声朗朗。深圳,在市民眼中,在世界眼中,正在成为一个读书爱书的城市,一个因为阅读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