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暨南大学

2010-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暨大】精神

心海扬帆

洪治纲

穿越了百年风雨,征服了百年波涛,暨南,依然稳健地航行在蔚蓝色的大海上。

“宏教泽而系侨情”,一

百多年前,为传播华夏文化,心系海外侨民,“暨南学堂”诞生于六朝古都南京;一百多年后,为承传古老信念,弘扬辉煌文明,暨南大学立足于繁华都市广州,继续扬帆于海外。

暨南曾历经沧桑。迁上海,转建阳,与民族共患难,为国家传薪火。它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以知识分子的赤诚肝胆和智慧情操,忍辱负重,折而不挠,分担了我们民族曾经的苦难,也见证了我们国家的繁荣。

如今的暨南并不大,人称“暨南园”。金陵苑、真如苑、建阳苑、明湖苑,这些烙着历史印痕的楼群,围绕着三两眼小湖,由一条条林荫小道织就而成,紧凑而整洁。从地图上看,整个校园,宛若一叶被风扬起的白帆,呼呼有声而作前行状,颇具动感。但暨南的胸怀却很大。一百多个国家的侨民子弟和海外留学生,带着各自的梦想,在这片园地上探求中华文化的内蕴,汲取悠久文明的精华。

走在今天的暨南园里,一切都显得很年轻。宏阔伟岸的教学大楼,造型别致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学生宿舍,幽静诗意的明湖,不断地给人以现代意义上的视觉冲击;不同肤色的青年学子行色匆匆,不同语言的交流碰撞此起彼伏,不同国别的族群文化四处涌现,使人仿佛置身于“万国园”中。而教学大楼边上矗立着的那面醒目的“万国墙”,便是一个生动的证明。在这面由海外学子捐建的墙上,布满了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展示了暨南建校以来,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成果。人们仿佛看到暨南人的一个个足印,行走在世界的版图上,也可以清晰地发现华文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会的印记。

这是暨南的特质,也是暨南的魅力。

作为全国第一所面向海外侨胞的高等学府,暨南一直负载着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也一直秉承着开放求新、自由容纳的人文情怀。它之所以显得年轻,是因为它的视野始终面向海外,面向全球,在彰显中国古老文明的同时,也不忘从域外大力吸纳各种先进的思想。所以,在暨南园里,人们最深的感受常常是两个字:活跃。从思想到学术,从精神面貌到生活方式。

但活跃并不意味着浮躁。置身于商业文化的核心地带,暨南园并没有受到多少商贾之气的侵蚀,依然宁静而从容。它活跃,但不喧闹;丰富,却不芜杂。一排排高直的桉树,挡住了闹市的嘈杂,也挡住了世俗的诱惑。一片片翠绿的草坪,舒展着暨南人的胸襟和情怀,也延伸着暨南人的思索和梦想。闹中取静,心安即宁,这既是暨南园独特的自然环境,亦是暨南人孜孜以求的人文环境。

身为暨南人,谁都明白,要向全球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首先需要的是自身必须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此,暨南人一直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不断地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生命的质量。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暨南人深信此理。所以,迈进暨南的大门,人们便可以看到,“忠信笃敬”四个大字,附着在一座钢制的地球仪上,隐喻着暨南人以此行走天下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准则。

守忠信而求真问学,依敬笃而行走天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是暨南人的理想,也是暨南园的精魂。它像一只定力强大的舵,确保了暨南这艘帆船远航的姿态,也牢牢把握了远航的方向。无论风起云生,抑或潮涨潮落,暨南人总是以一个文化使者的身份,用自身执着的膂力,拨开岁月的迷雾,穿过历史的屏障,坚定地航行在人类的心灵之海上,为国家的未来,也为人类的未来。

在暨南园里,有两处小小的建筑并不太引人注意:博物馆和校友楼。对于用地十分紧张的校园,拥有这两座看似并无多少实用价值的建筑,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它们却在承载记忆和加强交流上,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博物馆里虽没有什么珍贵文物,却记录了一代代暨南人的青春、热血和梦想,也铭刻了暨南发展中的颠荡沉浮和酸甜苦辣。一届又一届的暨南学子,曾将自己人生中最华美的时光留在这里,痛苦和欢乐,拼博与追求,都融铸在这份记忆之中。多少年之后,当他们从海外各地重返校园,依然可以在校友楼里回首往事,笑谈人生,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宝贵的经验,也为后来的学子树起榜样的力量。

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记忆给暨南留下了无数的沉重和苍凉,也留下了太多的感激和自信。它使今天的暨南人拥有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倔强气质:自强不息。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暨南不可能延续到今天;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暨南也不可能在强手林立的高校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当然,自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不服输,而是包含了求新和创造,同时也包含了对个体的尊重和思想的尊重。没有求新的激情,没有创造的动力,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强悍的人格,自强显然只是一种空洞的意愿。长期置身于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暨南人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也不断地看到各种域外文化的先进性,于是,暨南人渐渐养成了“接受新”和“追求新”的思维,也养成了敬畏思想和尊重个性的情怀。

惟因如此,暨南人崇尚西体中用,去渣存精,在求新中展示自强,在自强中彰显自我创造的潜能。也惟因如此,暨南人信奉“和而不同”,乐于在平等中表达尊重,在对话中拓展交流的空间。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一百多年前,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天,注视着暨南园――这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航船,扬帆于人类的心海之上,每一个暨南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叩问自己:我们在寻求什么?我们又留下了什么?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万国墙前,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中交流彼此的独特经验。

【暨大】关注

百年“孔子学院”:和而不同最具生命力

宾:

胡军

校长

唐书泽

国际学院院长

王乔峰

国际学院医学专业2004级香港籍学生,

数次捐出校长奖励金、国家奖学金2万余元设助学金计划

黄源媛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2006级学生,

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身边,

我们在你眼前”创作者

胡军:暨大曾宪梓科学馆前的广场上,左边是沉思的爱因斯坦雕像,右边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雕像,暨南文化既赞同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也信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东西方文化在暨南园和谐交融,各类文化形态在这里都能得到尊重和传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根于各自高校丰厚的文化土壤里的校园文化是烙在莘莘学子身上的文化胎记。1906年,暨南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宗旨在六朝古都南京立校,百余年来,暨南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14个国家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培养世界公民的文化大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暨南大学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而不走出国门的一所“孔子学院”。2006年我们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提炼了“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其中“和而不同”是暨南精神最显著的文化风格和特征。

唐书泽: 的确,大学必须把和而不同作为自身文化的生命特征,只有在这种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下,才能在根本上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民主、自由的学术品格。我们国际学院十分注重文化的多元性,组织开展了“English Evening”“Chinese Corner”“SIFE-Jinan”“Cultural Festival”等活动,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让你感受这种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相互传播的无穷魅力。

胡军:我对西南联大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印象很深:“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文化只有在和而不同的情形下才最有生命力。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宝贵的?”暨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使命。为此,我们构建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对港澳台侨学生实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对外招生进行针对性培养,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概论”、“中西科技比较”等一些必修课程,不少内地来的学生都被吸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已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还组织外招生开展“寻根之旅”、“中华文化之旅”等活动,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多种实现途径。

唐书泽:这些活动确实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能,比如香港籍学生黄乾宇、潘妮娜,缅甸籍华裔学生高天龙在2005、2006年先后加入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列,他们分别是首批香港籍和第一位外国籍的志愿者,这是当代境外、海外华裔学子赤子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强烈的感召力的作用。

黄源媛:我在暨大跟外招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了近四年,感受到暨南文化精彩的点点滴滴。外招生思维很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大家一起组织策划“香港周”“澳门文化节”“国际土风舞大赛”……这些品牌文化活动,传承的正是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融合的精神――五洲四海的学子带来了不同的元素,这些元素互相碰撞产生的亮光,通过这些活动得到集中展示。走在校园里,似乎所有的光点都因这种多元文化的活力而跳动,在这里,绝无单调和死板。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

王乔峰:学校积极鼓励我们进行科研创新,我参与了“本科生创新科技工程”和“开放实验室计划”,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有幸和许多学术界的权威进行交流,拓展了我对专业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暨大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大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联合国”。我个人认为,暨大是内地最具国际视野的高校之一,她独特的侨校校园文化深深吸引着我。

【暨大】寄语

●王越(著名教育家)

暨大就像是我的孩子,从它呱呱落地到学会走路,我有责任把它抚养成人,特别是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置身事外。

●蒋述卓(国家教学名师、校党委书记)

学生在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文化素养和文化人格。愿学子传承“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锤炼出暨南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质。

●王声?(国家教学名师)

凡五十春秋,信奉勤于学,力于行,敏于思。以读书为乐,终生无悔,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

●叶文才(长江学者)

暨南的学生不仅要成为传扬中国文化的使者,更应成为业务精湛、促进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何庆瑜(长江学者)

科学研究如同在茫茫夜空中摸索前进,兴趣是永恒的动力,而严谨就像是这夜空中的北斗星,是指明正确方向的坐标。

【暨大】漫画

各国学子在校园烹饪赛上用双手诠释美食“煮”义。王雯婷绘

土风舞《渔歌》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一等奖。陈柳竹绘

院际乒乓球赛赢得观众喝彩连连。何嘉仪绘

【暨大】记忆

“能哥”小传

庞东明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在我们经过明湖时,我们可能不知道30多年前,暨大师生在寒冬挑灯赤脚挖明湖的传奇;鲁迅还曾在暨南大学饭堂《发牢骚》(演讲);更有趣的是“花期装男子”的故事――据闻当年在暨南讲授“文艺批评”的梁实秋经常穿着花期装,一团和气,神采飞扬;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戏剧大师洪深在暨南教英文;钱钟书先生任暨大外语系教授……

张爱玲说,要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汪国真诗的火热从中文系一直蔓延至全国的传奇早已人尽皆知,李诗琪等环姐世姐也早已见诸各大媒体,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学校里面很多平凡的人也有一些小传奇。

能哥许忠能老师走在暨大的校道上就是一个平凡的大叔,据他自己讲,“像我这种人,穿得好一点,人家还以为澳门跑过来的黑社会;穿得差一点,人家就以为我是乡下来的穷民。当然,最难堪的,我经常要在实验室工作,得穿着白大褂,结果大家都以为我是兽医……”

能哥仿佛生来就与生物科学这门学科结下不解缘分,曾经在中学的时候,喜欢研究淡水鱼的他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课外活动比赛,不小心拿了一等奖,这坚定了他少年时研究生物的梦想。

能哥有一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国家专利,但他却说这是他实验摆乌龙才发明出来的。有一次在做试验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淀粉当作实验要求的白色粉末放进去,结果淀粉发生了强烈的反应,这个失误却让他在偶然中创造出了新发明。

除了教授研究生课程外,许忠能老师也会开设公选课,那必定会引发多人抢位的狂潮。若想知道原因,去听一堂他所教的生物信息学――早有师兄编录了“能哥语录”放在BBS上。

能哥在课堂上往往以最具体的方式来阐述众人眼中深奥神秘的生物学。“学生物,要重在观察和实践,对眼和手的要求都很高,比如说,随便抓一只虱子,要一眼说出它第几只脚有几根脚毛。有一次考试,如果能用针迅速刺中虱子,那可以得70分,如果能刺中虱子两眼之间的中点,那可以得90分……轮到我考时,我拿着针在虱子面前摆弄了半天,那虱子还是跳个不停,老师看了看,结果给了我100分……其他同学看了很不服气,老师把虱子拿到显微镜下,叫他们看,结果发现,那虱子被我刮成双眼皮了……”

临近考试,往往是划重点的关键时期,能哥也不例外,“首先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班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记得把你的人带到考场来!”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能哥与一位日本学者以都不大灵光的英语进行对话,日本学者想了解中国最好的几所学校,能哥想了想说,“jinan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在他心目中,暨大就是最好的学校。

能哥说:“我太平凡了,怎么可能算得上暨大的传奇呢。”但暨大就是因为无数个像他这样平凡但却又为自己的梦想所努力的人,才造就了不少传奇。在暨大,除了有能哥这样热衷生物的可爱教授之外,还有喜欢制造小机器人的发明爱好者,有梦想拍电影的雏鸟,有喜欢学日语和拉丁舞的宿管姐姐,有游遍欧美的水果大叔……狐仙鬼魅,柳毅莺莺,七巧流苏是流传后世的传奇,但是我们每个人何尝又不是都在这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呢。

从当年金陵城里的暨南学堂,到今日誉满五洲的“华侨最高学府”,整整一个世纪,暨大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宏教泽而系侨情”。风雅的莲韬馆、秀美的明湖、浪漫的蒙古包、雄伟的礼堂、气势恢宏的南门……这些地标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暨南的百年风雨与盛世风华。

莲韬馆【暨大】地标①

民国十六年,民国革命北伐成功,郑洪年先生任校长,就在杨树浦边上造成了一所三面临水的阁子,上书“莲韬馆”,边上挂着“风雅一手提学子,江边小阁坐人豪”联句。有一天,四弟驾了吉普车伴着我们到真如去。杨树浦静静如旧,只见绿水滔滔,白鸟飘飘,莲韬馆,连着暨南大学那些大房子,都付与荒烟残砾,无影无踪了。只有一所洋楼,孤零零地站着,这便是旧日的科学馆,给联总作临时办公处。杨家桥这一带,我们住过的那所房子,连败墙也不见了,只见蔓草连阡,衬出那株杨树的苍老,仿佛还认得我们这几个旧人。(曹聚仁)

礼堂【暨大】地标②

旧礼堂原为广州华侨补习学校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位于北门附近,掩映于青草绿树间,两侧竹林为伴。暨南在广州重建已50多年,风风雨雨,礼堂是见证者之一,重建大会、复办、校庆活动、重建后首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都在此举行。新礼堂于2006年百年校庆期间落成,承袭旧礼堂风貌,神韵相似,而气势犹过之,外围是汉白玉栏杆,刻着暨南校徽。这里不仅是各种会议和大型文艺演出之地,更是名师大家云集之地,暨南学术文化繁荣,从北至南乃至海内外的名人大家受邀于此坐而论道,为学子们开启智慧光芒。(高留香)

明湖【暨大】地标③

明湖是人工湖。1960年10月来自港澳台侨和内地的师生2000多人历时两个多月肩挑手挖修建完成。那阵子,饭堂里供应的菜式,不是吃怕了的“无缝钢管”(通心菜),就是莫辨其味的“杂锦酱”。周末,挑灯夜战,赶一个“东方红”(通宵),每人发两个烤饼,便是最美的夜餐兼早餐了。掘土的“供不应求”么,在地面刨开一条坑,把铁笔插下去,大家一齐大喊:“一,二,三!”几个立方的泥土就被扳下来了。运土的跟不上么,来一个分段接力,外加自制板车“斜滑自动线”。明湖,是靠艰苦奋斗和乐观主义精神挖出来的。(黄卓才)

蒙古包【暨大】地标④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时期,暨南大学的学生食堂,也是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饭堂如四片大花瓣,厨房是花蕊。素雅色调,配上周围青绿的草地,上空的蓝天白云,远远看去,活像粗犷而浪漫的蒙古包。蒙古包不仅作饭堂,而且也是举行舞会的场所。每逢周末或假日傍晚,幽幽的肉香、菜香和饭香飘散过后,曼妙的歌声、欢腾的鼓乐声就响起来了。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星星索”、“哎呦,妈妈”等印尼音乐的节奏,一种纯正的南洋情调。穿花衣纱笼的东南亚侨生和来自内地的学生,在这北国风格的建筑里载歌载舞。(枫子)

南门(彩虹门)【暨大】地标⑤

暨南大学正门,状若雨霁悬于天际的一道彩虹,却又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又如海上初升的太阳,缓缓散发晶莹流动的光辉,气势磅礴。这不禁令人回想起一百年前暨南的第一批学子,不惧艰辛,远涉重洋、负笈暨南的情景,那21位翩翩少年是否也在船上欣赏了海上日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激发了内心的豪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空的距离不能阻挡思想和记忆的羽翼,当今日学子们穿着学士服,在“彩虹门”前留下一群群笑颜灿烂的青春身影,我们感受到的是同样的青春豪情和植入骨髓的中华情、暨南情。(彭梅蕾)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华中师范大学

(12月24日10版)

走进郑州大学

(2010年1月7日10版)

走进大连海事大学 

(2010年1月21日10版)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