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代•旗帜•党和人民:感动与感恩

2010-03-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灾后甘肃重建的现状与建议

本报记者陈宗立

甘肃陇南、甘南是“5・12”地震的重灾区。日前,民革甘肃省主委郭层城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对甘肃灾后重建的现状与建议。

郭层城说,一年来,甘肃省把灾后重建

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项目、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灾后重建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共落实各类补助性重建资金406.7亿元;纳入规划落实重建资金的9685个项目已开工7299个;完成投资390.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7.1%;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基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重建工作完成80%以上。截至2009年底,受灾最重的陇南市186459户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竣工226130户,占重建总户数的99.21%。甘南州灾区20202户房屋重建、35326户维修加固都已全部竣工完成。

甘肃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公益设施、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灾区干部群众正怀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全力建设美好家园。

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被特大地震夷为平地,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山下建起美好家园,当地干部群众把重建的新村起名为“感恩村”。

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乡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几个自然村受灾群众建成了生活配套设施先进的“民富村”。

郭层城指出,当前甘肃灾后重建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灾后重建资金尚存一定缺口;二是整村重建村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三是农村受灾群众后续生产生活存在较多困难。

为此,郭层城建议:一是多渠道解决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资金缺口。二是出台解决农村住房重建户后续生产生活困难的扶持政策。三是加大灾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延续退耕还林政策。四是对灾区实行特殊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甘肃受灾地区普遍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由于灾后重建、保民生、保和谐等刚性配套支出因素增多,造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平衡异常困难。建议国家充分考虑其实际困难,适当增加特殊性转移支付补助,以帮助灾区恢复发展。

民革甘肃省主委郭层城委员

建立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

本报记者张国圣

巴蜀手足情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同为灾区的重庆市在做好自救的同时,迅速驰援四川。作为最先进入地震重灾区的省外医疗救援队伍,重庆医务人员流泪抢救伤者的情景至今仍让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委员动容;灾区的灾后重建,也无时无刻不让这位卫生专家牵挂。屈谦介绍,截至2010年2月4日,重庆市共派出7批243名卫生医疗队员赴四川崇州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病工作;投入2.75亿元、采取“交钥匙”方式援建的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医院,目前也已进入装修阶段。

重建是当务之急,但屈谦认为,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应该加快建立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以便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时,能更好地捍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尽可能减轻损失,尽量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

屈谦提出,要提升群众身处灾害环境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提升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跨区域的救治能力,提升救援队伍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加强应急状态下大规模接收病人的操作指导等。屈谦认为,国家灾害卫生应急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区域性的卫生应急管理中心,能够跨区域指挥卫生应急工作;二是要有区域性的战略储备医院,能够快速较大规模接收患者;三是要有区域性的医疗物资储备库,能够快速提供药品、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四是要有一支技术精湛、装备精良、具有野外生存和工作能力、能够快速跨区域执行救援任务的卫生应急队伍。

“这些重大课题,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屈谦委员表示。

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委员

让灾区重现孩子的笑脸

本报记者张国圣

白丽莎代表的记事簿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市352座震损房屋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105处河道整治和堤防工程,全部完成;313处供水设施修复或更新,全部完成;377处农村灌溉排涝工程和183处小型农村水电站及变电站、电网的修复或重建,全部完成;140处水土保持工程的修复或重建,全部完成。

白丽莎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水务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而是重庆市的重灾区梁平县的快速恢复。地震后,梁平县梁山镇镇龙村5组村民蒋光玉家的土墙倾斜,仅靠一根木棍支撑。县委、县政府迅速按灾后重建计划拨付了13800元补贴,镇里为她家规划了建房地点,帮助她办理了建房手续,还组织党员志愿者义务在她家的修建工地上干杂活。邻居孙树华主动将她接到自己家里照顾,并捐给她6000元建房款。村民蒋光明免费运来了110平方米的外墙砖……得知蒋光玉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能每月拿170元低保,梁山镇党委、政府又牵线让蒋光玉去一家单位当起了炊事员。

据白丽莎代表介绍,地震共造成梁平县6人死亡,13万人受灾,倒损房屋28000多间。一年多来,全县已恢复重建垮塌房屋1521户,恢复一般损坏房屋3038户,并在8个点帮助受灾群众集中建房305户。当地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受灾以前。

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在地震中垮塌后,社会各界很快送来了帐篷、文具、牛奶和衣物。4天后,学校就在新建的活动板房中复课了。6个月后,由各界捐建的新校舍建成。恐惧和忧伤已经远去,孩子们的脸上重新挂满笑容。在白丽莎看来,孩子们的笑脸是灾区新景象的最好描述。

重庆市江津区水务局副局长白丽莎代表

记者手记

经历感动品味感恩

本报记者郑晋鸣

爱默生说,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那么我想现在我们已经在与真理握手了。地震600天来,六赴四川灾区,虽然没有亲历灾难的发生,但我见证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及中国奇迹。

这600天来,每天都是枕着感动入眠,多少次梦回汶川,热泪润湿双眼:第一次来,正是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所有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开路掘石,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生命活下来,灾区的老人和孩子举着“谢谢”的牌子排满了公路两边;第二次重回灾区,看到了汉旺热闹的商铺、虹口熟透的枇杷和映秀袅袅的炊烟,我得以安心入眠;第三次再到灾区,正值百日祭奠,奥运热情点燃了四川的生命激情,都江堰景区特别制作了感恩卡赠送给无私救助的好心人,映秀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解放军叔叔送来的入学礼物――新书包;第四次和第五次入川,赶上挥泪过周年,前后在灾区呆了20天,一路行走所见,新了汉旺兴了绵竹,蓥华念福红白滋长,欣欣向峨冷雨暖心――这一年党心民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艰苦卓绝坚强奋起,一场旷世灾难之后,无灾荒无流民无疫情,社会秩序井然;第六次又来,穿行于村村落落边边角角,不断有新的惊喜,已有超过90%的受灾群众搬进了漂亮舒适的永久性住房,灾后重建的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为灾区带来了三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一是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二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标杆,三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真理如阳光般灿烂,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彻田野。天地不仁,人间有爱。灾难是历史的燧石,砥砺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国旗为百姓半降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唯仁者能爱人使得“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奋不顾身舍生取义造就了灾区的遍地英雄,诚实笃信擎起了灾区人唯信唯诚的精神大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结了所有怀有爱心的人们的凝聚力,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雕刻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塑像。所以才有人说,汶川大地震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震震出了一个崭新的更成熟的中国。

一次次踏上震后的土地,一点点品味着在党的领导下、在优越制度的保障下这些坚强的人们所书写的历史,我再次怀着感恩的心呼唤,请读读这些让我们成长的人们的故事:谭千秋、张米亚、邱光华、贾正方、谭国强、王洪发……只有读懂了这些叫得出或者叫不出名字的人们倾尽生命书写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