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朱仁民:大苦难与大情怀

2010-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叶辉 我有话说

“潘天寿后人”,朱仁民无愧于此身份。他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情怀,在苦难的磨砺中绽放光彩。

苦难

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若泉下有知,这件事一定会令他欣慰――在他辞世13年后,1984年,长女携弟妹将他120多幅时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家。

潘天寿先生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人被斗,家被抄。去世前,在从老家宁海押回杭州的路上,大师在烟盒纸上写下最后的诗句:“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浮”,也留下遗愿:我的画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应该全部捐给国家。

但即便大师泉下有知,他可能也不会想到,那次义捐竟获如此殊荣――中央有关部门称赞其家庭“爱国、高尚、无私”,是“‘文革’后第一个精神文明样板”;中央领导同志还分别在北京、杭州两次与他的孩子们亲切长谈。

然而,无论是大师生前还是故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画作捐赠后,他的长女赶回普陀山,朝着普陀佛顶山三步一磕头三步一磕头地前行。

为什么竟用这种最古老最艰苦、只有圣徒才可能忍受的方式呢?

因为普陀山隐修庵里有她的儿子朱仁民,有她受苦受难的儿子朱仁民。

母亲用这种方式,除了虔诚、祈祷,还有对儿子的万般歉疚。

据1981年文化部《中国文艺年鉴》记载,“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刊用了三幅获奖作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朱仁民的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和王公懿的版画《秋瑾》。这三幅画成为“文革”后中国现代绘画里程碑式的代表之作。

朱仁民,一颗艺术新星冉冉升起。

但悲剧发生了――1980年底,朱仁民在创作巨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腰椎神经损伤。医生断言:再也站不起来了!

一颗艺术新星自此沉寂,销声匿迹。

朱仁民4岁开始向外公潘天寿学画,10岁获舟山市全市美术一等奖,报考浙江美院附中,专业成绩名列华东地区考生第一名。其时外公虽还担任浙江美院院长,但朱仁民却因父亲历史问题落榜。

朱仁民的父亲解放后失去工作,全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元的工资维持生计,朱仁民初中毕业被迫辍学自谋生路,开始织网、出海、打鱼,还刷过漆、打过铁、代过课、做过游泳池救生员。瘫痪后,他付不起每月2.4元的房租,母亲便托学生找到普陀山上倒闭破败的隐修庵让儿子栖身。

面对瘫在破庙里的儿子,母亲泫然泪下,深感欠儿子太多太多……其实,如果卖掉父亲一幅画,就可以解决家庭困难。但在爱子与爱国的矛盾中,朱仁民的母亲遵循自己父亲的遗愿,甚至还和弟妹们把国家颁发的奖金也捐赠出来,为贫困大学生和艺术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

朱仁民曾很长时间无法理解母亲的选择,甚至当舅舅潘公凯(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给他寄来120元的救命钱也被他固执地退了回去。潘公凯只好用这钱换成一盒人参寄给他。

但是,当因“历史问题”受尽贫寒、屈辱的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仍要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当他有能力让老母从旧房搬出,却被老母一次次执拗地拒绝,只希望他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朱仁民最终不仅理解了母亲,理解了亲人们的传奇之举,自己也凤凰涅?,开始了又一段传奇。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9月2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指导,陕西省委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联合主办的“合规经营 诚信纳税——看税收走基层”主题网评活动在陕西西安启动。【详细】

      在未来发展中,通过激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潜能,扩大市场准入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规则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完善营商环境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等举措,服务贸易将有效赋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坚实基础。【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