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春励志剧的成功突围

2010-05-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双重意义的灰姑娘寓言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初在网上看了一些评论,说《张小五的春天》是一个汉堡包和凉皮的爱情,一开始观众都觉得可能很雷,但是看完了以后还是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在长篇

电视剧中把这么一个假定性故事做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显示了主创非常高的创作水平。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假定性比较强但又是现实题材的故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在寻找和观众的共鸣点。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说大国崛起,都在说我们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但是实际上这种高速经济发展当中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剧烈程度有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为了削减和缓解社会当中的紧张感,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告诉大家生活虽然不容易,矛盾很多,但是我们用善良、爱和坚持总是能够解决困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的。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而且是双重意义上的灰姑娘。一层意义是一个农村30岁接近中年的剩女到城市里面带领一群农民打工者开了一个装修公司,最后这个装修公司不仅承受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还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使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灰姑娘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还有一个更典型的就是她和温雅彬的爱情故事,一个30岁长的不是很漂亮的剩女,赢得了一个身世不凡,长相英俊的男孩子的青睐。所以说,这是双重意义上的灰姑娘的故事,既是情感意义上的,也是社会现实意义上的。

不过,和以往的灰姑娘不同,张小五的华丽转身靠的是坚韧、善良和智慧,所以说它有励志的功能。这就是对于当代社会,一个电视剧主流价值观表达的积极性意义。故事的结尾,温氏在美国的公司破产了,在中国的公司却靠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老百姓坚持了下来。张小五身上就有很多中国人优良品格的现实写照,没有太大的资本,也没有可以依赖的东西,就是靠坚韧和勤奋帮助世界抵抗经济危机。所以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之下,《张小五的春天》既是一个弱者寓言,同时又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寓言。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样一部作品在中央一套播出,而且还取得了比较高的收视率,说明其实电视的观众本身也是在变动和开放的,不是我们想像得那么保守。所以这个作品也证明,电视剧的创新还可以大胆一点,这对于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创作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启示。

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喜剧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看这部戏,人们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它是一部励志的青春偶像剧,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探讨怎么解决30岁以上大龄剩女问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还有人说这个戏从头到尾唱的歌都是关于爱的,所以它就是一部都市爱情剧。而周小刚导演认为他讲的是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实则为一部社会情感正剧。其实,以上文化元素这部电视剧都具备。我认为,青春偶像只是人物造像的艺术色彩,剩女只是女一号身份一种表意的符号,而悲欢离合的爱情只是一条或隐或现的叙事线索。《张小五的春天》主要的戏剧矛盾和冲突,或者值得在电视剧历史上写下一笔的就是,它讲述了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北京城里,像张小五这样装修公司的小老板和十几个农民工所代表的城市底层民众,还有像温氏集团这样跨国公司的温雅彬和艾瑞卡他们所代表的所谓城市高端人士以及身处他们之间的像大胡子、驴肉馆老板这些工商界人士如何迎来他们各自的春天。该剧的内核还是这一代人的各种社会群体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命运。这值得充分肯定。

有意思的是,剧中充满了人物命运的坎坷和世事沧桑,饱含了人类的辛酸苦辣,但是从头到尾可以不夸张地讲,人们都是在笑声中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不管是一种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开怀大笑,也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漫画化还是故事情节的非逻辑化,都让你顿时感觉幽默滑稽。无论是发自内心喜爱的欢笑,或者是因为人物遭遇隐含着世间不平又无可奈何,乃至于让你心生怜悯,流下辛酸泪水的苦笑,你都会在笑声当中感悟人生的不易,人性的复杂,审美地来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在当下电视剧的喜剧领域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此我感到深深地忧虑。我们需要分辨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喜剧,什么是伪喜剧,需要把握住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喜剧。我不能说《张小五的春天》在喜剧艺术上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但是我充分地肯定,这是艺术努力、艺术探索、艺术追求的一种尝试,而且他们取得了应有的成就。既然我们都公认一个颠覆不了的命题,喜剧是用快感和笑来宣泄人生复杂情感的一种审美精神和审美艺术,所以笑就成了我们辨别真假喜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首先,喜剧毫不例外和悲剧一样,也是要以社会生活当中的矛盾和冲突做基础的。《张小五的春天》最大的矛盾就是张小五带着十几个农民工,本来生存就不容易了,还碰到了金融危机,这是以当时最大的社会生活矛盾为基础的。其次,喜剧的喜剧性作为一个审美的范畴,本质毫无疑问在于可笑性。可笑性是一种人正常的灵魂心理的逾越,而不是一种感官刺激所引发出来的浅薄的本能表现和反应。第三,《张小五的春天》也嘲笑,也讽刺丑恶,也讽刺腐朽,但是最后没有坏人。所以我觉得艺术创作要善良,要让人心里光明。我们嘲笑、讽刺那些落后和腐朽,是为了肯定美好和进步,为了肯定真诚和善良。第四,在喜剧的创作当中,它充满了误会、巧合。闫妮有各种引人发笑的表演方式和表现手法,把喜剧的各个环节、语言、动作、姿态都融入其中。要对真善美和假恶丑有一种比较,把你的取舍,你的目的和你艺术的追求表现出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第五,喜剧的审美效果或者审美追求,目标应该是人们反过来鄙视它、警觉它。就这部戏来讲,没有这种极端对立的情感或者人的道德评判,但是它可以让你看到这些小人物,也哭也闹也打也笑,最后精神始终是向上的。第六,喜剧既可以表现生活当中的喜恶,还可以讴歌美好的事物,同样可以表现梦幻的理想来抒发欢乐的心情,当然也可以表现人生的悲痛苦难。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要达到艺术追求的目的不同,所以引起的笑也有不同的性质,这样就使得喜剧审美有了价值。

不只是张小五的春天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任):我看到有个人写的评论非常好,说《张小五的春天》追求的是万物齐发、百花齐放。我觉得这正是张小五的境界,她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奋斗。作为一个装修公司的经理,她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那帮跟着她跑生活的工人兄弟忙碌和奔波。她的心地善良,甚至于明明能够通过打赢官司帮自己的公司渡过危机,但是最后她体谅到对方的苦处放弃了。所以可能所有的观众,包括剧中受惠于她的,对她有过误解的,由于种种原因曾经想看着她落水的,最后他们都愿意看到张小五的春天,这是非常好的立意。

对于《张小五的春天》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拥有一个相当宏观的视野,不是张小五个人,而是讲一帮以张小五为代表的工人的春天。这个剧本做了两年多了,在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开始创作,历经坎坷,现在播出的时候金融危机也快过去了,经济形势的春天快要到了,而张小五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金融危机开始奋斗到现在,她也看到了自己的春天。

这个戏在类型上是混搭的,有青春偶像剧的元素,有情节剧的元素,有爱情轻喜剧的元素,还有正剧的元素。和传统情节剧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强调个性化,不像传统情节剧那样,完全是模式化和类型化的。所以张小五这个人物很鲜活,她生命当中的那种顽强,她天性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让观众不得不喜欢。

由于《张小五的春天》题材的特殊性,除了白领看以外,还赢得了很多的农民工的青睐,网上2200多万的点击率里面估计至少有一半是青年农民工。他们看完后甚至说,如果自己的老板像张小五这样的话就太好了。可见,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除了类型定位、价值观的弘扬以外,在人物的塑造和市场营销以及预设观众群上是精心考量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它的成功不是偶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