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五人谈

2010-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又回归了中华文化本位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的提法,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符

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

新局面的“新”体现在哪里?这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整个变化还是能深切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可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到90年代的文化市场兴起,再到当下回归中华文化本位的历史转型,清晰地感到变化的轨迹。

一、核心价值观的重建。我认为,这是“新局面”之根本。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学东渐”以浪潮式和运动式的形式推进,当时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先是现代主义,之后是后现代主义,完全是“被启蒙”的状态,尼采、黑格尔、萨特的文章都成段去背。以前我们确实“离家”太远,现在开始“回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要想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当代中华文化的出路,就必须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否则,在方向上就会发生偏差。

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市场体制和体系的确立和完善。这一点对于文化的建设发展极为重要。现在是转型期,不可能一下子把计划经济下的东西都抛掉,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来扶持应该扶持的。因此在文化领域,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会运用双轨制去发展文化。可以明确,计划管理方法不能完全否定。比如国家投资一个亿成功运作了“国家美术重大工程”。但如果没有庞大的市场体系,也不会有现在多元的文化格局。所以双轨并行,不可获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三、文化的宽容度也是文化盛世的标志。目前,所有艺术的实验在中国都可以见到,从最先进技术到最传统手工艺,从前卫到传统,从现代到复古,都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着发展着。多元包容,这是文化盛世的标志。

四、伟大时代与伟大作品的问题。我认为,能否产生伟大作品,是考量一个时代伟大与否的一个标准。因此,一方面要把文化资源共享做好,另一方面也要把文化的“高度”提升上去,没有“大提高”,也很难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要想产生伟大的作品,前提是要产生“伟大的人”。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要培育自己的文化精英,就要改变现在的“官本位”,不要让人文评价体系跑偏。

五、文艺批评不到位的问题。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当下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的话语体系和方法,都是西方的,我们需要从学理上根本转型,找到自己的批评语言和体系。其次,一个文艺批评家应有的姿态、艺术家的良知、评论家和文艺作品的理性距离,这些都是建立批评体系的必要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