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彩云南 和谐城乡

2010-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通讯员 周皓 我有话说
一说起云南,人们马上便想到那是一个多彩多姿的美丽所在。上海世博会的云南馆是云南集全省之力打造的一个展示“七彩云南,和谐城乡”的精品舞台。进省区市馆的大门走到入口,左拐正前方就是笑脸迎人的云南妹子。两头仿真材料制成的白象站在七彩缤纷的“金马碧鸡坊”门前,游人只要摸摸象鼻子就能听到云南方言的问好。

展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云南各地精华的物产和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这600平方米的场馆里。汉族的“金马碧鸡坊”,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和傣族的“孔雀鹭鸶羽牌坊”左右相连,按照纳西族“四合五天井”的基本构架有机结合在一起。照壁上还用LED屏幕分别展示了“春城鸥戏”、“城市风貌”、“国际通道”、“村寨秀色”等城乡风貌。

不知不觉中,人们仿佛已置身于云岭大地,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体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民族团结一家亲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共有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少民族有7个,占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三分之一。云南省委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殊政策、开展免费义务教育、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成为推动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数。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云南省民族工作60年的生动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没有云南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没有云南今天的大好局面。

正如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在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强调的: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做好民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着力探索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地区发展路子;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坚持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着力维护民族地区平安和谐;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着力为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发展大繁荣

纳西族的东巴文,傣族的贝叶经,佤族的木鼓舞,彝族的火把节……一走进云南馆,观众便被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努力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把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云南现象”。

早在1996年,云南就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1年12月,云南省正式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为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2003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明确提出:要通过三五年努力,争取使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全国前列。2008年,云南省委又作出了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部署。

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外,云南确立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策略,选择了昆明、丽江、大理、保山、红河等市州作为试点,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实行机制转换、管办分离,取得改革经验后再推广扩大。与此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成功组建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传输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为了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云南结合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外引内联,成功打造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等一批文艺精品,并且在市场和观众的考验中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衔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至今已先后在国内外演出1300多场次,总收入超过1.2亿元;丽江的《丽水金沙》公演以来总收入也超过3.5亿元。

改革促进了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财力不断增强的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十五”期间,共安排公共文化基础建设项目462个,安排补助资金1.5亿元,新建或扩建文化馆67个、图书馆60个、博物馆5个、文化站223个,新建了省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社会经济上台阶

在云南馆,人们很容易为这片红土地的祥和欢乐氛围所感染。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团结、稳定与和谐,究其原因在于多年来从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出发,云南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云南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云南馆,仿佛已置身云岭大地,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眼前完美呈现。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笑脸迎人的云南妹子。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