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为什么一些乡村题材作品,显得“隔”和“陌生”

  方维保:为什么一些乡村题材作品,显得“隔”和“陌生”

  相当一部分作家即使身处乡土,也是以暂居者的心态,将乡土作为自己隐居和休闲的处所,他们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恬淡闲适和诗意栖居,并不关注所处乡土周围的人和事。

  这种诗意栖居式书写还不是最多的,最常见的是“双休日乡村游记”。作家通过对短暂乡村旅游经历的记述,表达自己对恬淡乡村生活和诗情画意乡村风光的感受,通过对山水农庄、花花草草、风俗表演及各种农家菜的极致描摹,表达“到访者”物质上的满足感。这样的作品充满了“小资情调”,甚至有几分吃饱喝足后的矫情。

  在这种叙述中,创作者以旅游者的姿态走马观花,乡村生活因此就成为一种供人玩赏的景观——再破败的房屋,再蓬头垢面的乡民,在这种叙述中,都只是景观而已,甚至越是贫困落后的乡村,越为创作者津津乐道。

  总体来说,这些创作存在明显的创作主体“缺席”的隔膜感,正如铁凝所言,我们当下的农村题材创作,“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想象和书写今天的中国乡村”,“作者严丝合缝地踩在前辈作家的脚印上,述说一个记忆中的、几近凝固的乡村”,“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而乡村似乎是不变的,似乎一直停留在、封闭在既有的文学经验里”。对于这样的创作,她的评价是:“这样的写作即使不能说完全失效,起码是与我们的时代有了不小的距离。”铁凝的论述是切中肯綮的。

  总之,作家、艺术家只有把自己变成“农村人”,才能远离那些有关中国乡村的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想象,进而写出优秀的乡村题材作品。

  原文链接:为什么一些乡村题材作品,显得“隔”和“陌生”

 

  林宁:晋冀鲁豫边区何以成为简政模范

  其一,在村政工作简政改革中,减少不必要的开会、站岗放哨、支差等村级政务负担。其二,在民兵队伍简政改革中,规定民兵人数不得超过当地居民百分之五,并提出“劳力与武力结合”,以尽量减少人力负担。其三,在安置编余人员时,尽力动员支持他们从事生产经营工作。这次简政重点实施两个基本策略,第一个是裁汰骈枝机关,各层级都要减少脱离生产工作人员,党政民等政权系统脱离生产工作人员总数不得超过全边区居民总数的百分之一;第二个是纠正头重脚轻,充实下层,提高干部质量,增强工作效率。

  原文链接:晋冀鲁豫边区何以成为简政模范

 

  马亮:创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方式

  首先,政府部门应完善平台企业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推动平台企业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政府部门应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应保尽保。目前社会保障仍是非强制性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选择是否参保。再次,要创新社会保障方式,用平台型社会保障解决平台经济的社保难题,跟上并适应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

  最后,要加强跨部门协同。社会保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可以确定同社会保障最相关的人社部门为牵头部门,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真正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原文链接:创新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方式

 

  郭戈:兴趣的教育价值

  围绕着兴趣与教育尤其是教学过程,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思想观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认为教学过程是有意识心理与无意识心理统一的过程,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二是把学有兴趣、学得快乐视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是最高境界,这种看法在中国以孔子提出、二程和朱熹等儒家学者发展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为基础,在西方则以赫尔巴特、斯宾塞和杜威的多方面兴趣说和快乐教育论为基石。三是把兴趣性作为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发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和水平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四是强调以兴趣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和教材编制的适切性,要求以生动有趣、富有内在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引发求知兴趣。五是把是否激起学习兴趣作为评价教学计划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让学生只做有兴趣的事情,而是要有兴趣地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六是关注教师的职业兴趣和教学激情,认为这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强调师生兴趣的共鸣和交互作用。

  原文链接:兴趣的教育价值

 

  吕博:讨论脱口秀表演,莫让“有心之人”牵着走

  日前,由两名脱口秀演员引发的话题大讨论持续升级,网友评论中甚至出现了性别对立、人身攻击等论战和谩骂。跑题千里之外,争吵无休止,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互联网匿名发言机制下,“有心之人”(部分商业平台、营销号和试图炒作的人)总能通过借题发挥、过度解读甚至恶意解读制造爆点,而不明所以盲目站队的网友大有人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盲目下结论的网友也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了一种可笑又可怕的现象,有人蓄意煽风点火就有人盲从,讨论不是百家争鸣,而是你死我活,争论到最后也常常是两败俱伤。

  究其原因,既有利益驱使下的人为炒作,也有饭圈文化长期积累的弊病。

  原文链接:讨论脱口秀表演,莫让“有心之人”牵着走

 

  郑炳林:传承敦煌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强化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出土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让千年前的文献重见天日。其次,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其三,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敦煌学研究要与目前兴起的吐鲁番文献学、藏学、西夏学等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加强不同学科文化的交流互动,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最后,加大国际交流合作。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原文链接:传承敦煌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顾学明:更好发挥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作用

  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当前要求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动改革和开放之间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一要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二要更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要更好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原文链接:更好发挥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作用

 

  佟德志: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璀璨明珠,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中国价值立场的鲜明表达。

  原文链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意蕴

  

  赵海菱:谈文学创作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

  “灵感”可以让学术研究饶有趣味、气韵生动。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研究诗词,每从“感发”入手,颇多创获,自然也与她擅长诗词创作密切相关。

  她的学术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因为她的分析论述如抽丝剥茧,新见迭出,更兼措辞精准、文采斐然。《文学遗产》前主编徐公持先生强调灵感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说:“没有灵感,学问做出来可能是干巴巴的,文章缺乏精、气、神,缺乏才情。”灵感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广博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也来自对大千世界、人间烟火的体察和品味,而文学创作正是人们用心体察和品味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有了灵感,学术研究就不会冰冷生硬、枯燥乏味,而是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时时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原文链接:要知道梨子的真正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谈文学创作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

 

  董志勇:GDP破百万亿元:中国之“制”凝铸中国之“治”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依然实现逆势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西方经验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充分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

  原文链接:GDP破百万亿元:中国之“制”凝铸中国之“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