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中国贡献与深化路径

  【第552期】史志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中国贡献与深化路径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途径。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世界整体秩序调整、粮食与能源危机以及全球安全威胁增大等挑战,全球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但是,部分发达国家只顾维护自身利益而无视全球整体利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变化,中国一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对外交往,并通过自身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国的答案是:与世界各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构建的全球伙伴关系是友好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交往基本原则,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获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实践中,中国秉持求同存异的思想,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从而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是以对话协商持续推动大国的协调与良性互动为重点,构建持久和平的共同体。二是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规则,构建普遍安全的共同体。三是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动力,通过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普遍繁荣的共同体。四是通过“一带一路”的软联通,以文明交流与互鉴为载体,构建开放包容的共同体。

  原文链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中国贡献与深化路径

  

  于海波: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办好教师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直接体现在教师教育的人民性上,即要着力培育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同时,要培养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念塑造能力,使其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科理解、知识转化、教学实施等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原文链接: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办好教师教育

  

  龚诗阳: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助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只有将数字技术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技术研发上实现自立自强,从而在产业链自主安全方面掌握主动权。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一方面,我国数字技术研发投入逐年上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带动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企业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既可以通过更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整合效率激发创新。

  原文链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助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唐未兵:扩大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消费的作用非常重要。生产和消费不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而且会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产生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内在动力,使生产过程和产品得以最终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加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尤其是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国内大循环才会有稳定而又强劲的内生动力,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最终实现才具有可靠保障。

  原文链接:扩大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王学斌:讲好“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故事

  中轴线首要“尚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即中轴线设计与营造之灵魂。遵此准则,中轴线不仅框定了都城营造的重要基准,且巧妙蕴含着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等理念。

  其次“贵和”。“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以和为贵,意味着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主张社会秩序与治理系统稳步运行。此理念在紫禁城中多有体现,如清初重建外朝三大殿,改名曰太和、中和、保和。

  再次“秉正”。“政者,正也。”这句古训,深深地影响着中轴线的建筑理念,甚至构成了一条隐伏的指导原则。如中轴线上高耸的不少正门其实并不具备实际使用功能,而是让国家形象以庄重肃穆且直截了当的方式出场,传递一种视觉上的仪式感和敬畏感。

  复次“求新”。北京中轴线之所以是中华文明演进轨迹的活态标本,就在于其自创建伊始,便处于与时偕行的状态中。

  原文链接:讲好“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故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