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就业吗

  程杰: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就业吗

  假如社会经济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社会总需求不变,就业市场完全饱和,那么延迟退休意味着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不能空出,新成长的劳动力不能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处于失业状态。显然,就中国的社会现实来说,这一逻辑假设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然而就业形势始终保持大体稳定,即便受疫情冲击,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仍达1186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就业总需求仍将持续扩张,延迟退休不会造成全社会就业岗位供应紧张。

  此外,老年人与年轻人就业之间也并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更接近互补关系。国际经验早已表明,老年人就业率与年轻人失业率之间没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就业率的提高还有助于促进年轻人就业。这是因为,有丰富工作经验积累的老年人继续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中,能够发挥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年轻人在与老年人的合作中学习,促进其积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尤其是补充一些技能型和专业型岗位缺口,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总需求,年轻人也将从中受益。

  原文链接: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就业吗

  

  田大洲:放宽领金条件,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

  放宽失业保险领金条件,是扩大失业保险受益率的重要政策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但当前实施的扩围政策具有阶段性、应急性特征,需要通过放宽领金条件等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保险待遇受益率低的基本现状。一方面,从失业保险金领金条件看,“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按照规定缴费满1年”体现了失业保险权利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体现了“失业”状态,由此两项足以判定失业人员的领金资格。从贯彻保生活是失业保险制度首要的基础功能和获得物质帮助权是失业人员履行参保缴费义务后的应然权利的角度考虑,不应将“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作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必要条件对领金资格多加限制。另一方面,“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这一资格条件在现实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实际业务经办过程中,失业者的辞职行为被定义为“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并成为失业保险金的拒付条件。有的企业想辞退员工又不支付经济补偿金,采取加大工作量等手段迫使员工主动提出辞职;有的企业为了降低裁员率领取稳岗返还,“误导”职工辞职,而职工辞职后无法领取失业保险金。为此,有必要对此规定进行修订。建议将无故自动离职作为失业保险待遇拒付条件,而将因工作原因或家庭原因辞职并进行失业登记,且积极主动寻找就业岗位的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金给付对象,适当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采取延长等待期、调低失业保险金标准、缩短领取期限等方式发放失业保险金。

  原文链接:放宽领金条件 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

  

  李芳:“链长制”是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有益探索

  何为“链长制”?这是一种强化产业链责任的制度创新,即在一条产业链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以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任产业链“链长”,并以此为抓手,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一些地方探索的“链长制”就发挥了帮助修复产业体系、协调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连贯产业循环“堵点”、化解与全球产业链断链脱钩风险的作用。“链长制”的加速铺开,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创新实践。应该看到,“链长制”有助于畅通双循环,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能过分依赖“链长制”。“链长制”不能完全代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无法独立实现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智慧决策功能。探索“链长制”的合理边界,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遵循“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避免政府越界干预产业发展过程。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链长制”就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纵深拓展和升级再造,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原文链接:“链长制”是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有益探索

  

  张剑伟、张彦修: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激荡,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集中创制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基因如百家争鸣,海纳百川;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长期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原文链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

  

  赵云田:研究清代理藩制度,回击美国“新清史”学派的谬论

  研究清代理藩制度,在两方面具有突出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清代理藩制度是清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涉及边疆、民族、宗教等诸多问题。从学科体系看,关系到边疆学、民族学、宗教学甚至政治学、经济学,是多学科的交叉。从学术体系看,系统研究清代理藩制度,在我国清史学界还很薄弱,甚至处于空白阶段。对理藩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既能填补清史研究的空白,又能开拓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对构建中国边疆学理论提供新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话语体系看,系统研究清代理藩制度,以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史料,说明蒙古、新疆、西藏等清代藩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可以有力回击美国“新清史”学派的谬论。

  二是可以借鉴历史,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通过认真研究清代的理藩制度,求真求实,既能“资政育人”,又能“鉴古知今”,对反对霸权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各方面建设,都能提供历史的镜鉴。

  原文链接:理藩制度开拓清代大一统局面

  

  乔治忠:史学产生之后才会有记史、修史的官员设置

  上古最早从事朝廷文秘工作的官员,应是殷商就已存在的“作册”,作册官带有人名的记载很多,如殷商有“作册吾”“作册丰”“作册宅”“作册般”,等等,作册的重要职责是为君主拟定与宣布册命。周初承袭殷商的一部分官制,保留了“作册”这种职官,留用了殷商的部分作册官;而且周初王室的作册,常常是地位十分尊崇之人。

  周康王时的井侯簋铭文记载“王命荣及内史”向周公旦之子邢侯宣布册命封赏。内史与尊贵的作册荣伯一起执行此事,表明内史加入了作册的职任。此后,由内史宣布册命屡见于金文。内史越来越取代作册的职务,使作册逐步退出古代职官制度的历史舞台,于西周中、晚期即趋于消亡,形成了《周礼》所谓“史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制格局。内史取代作册从事政府的文字方面工作,待到史学产生之后,官方记录史事机制建立起来,内史才兼任记录史事。因此,是史学的产生逐渐促成后世以记史、修史为职责的史官,而不是因为有了史官导致史学的产生。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学起源的探索,是一个涉及面较广而又相当复杂的学术问题—— 关于史学起源若干说法辨析

  

  汪万发:将生态文明打造成一个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领域存在较为严峻的公共产品供给赤字,一个关键原因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可持续性和不适用性。生态文明是中国向世界供给的公共产品,重视理念塑造、能力建设,致力于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治理,是一项促发展、利长远的基础性公共产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对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上,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原则,打造越来越多的绿色公共产品,产生良好生态文明效应,为全球环境治理务实合作增添动力。

  原文链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径

  

  高建新:唐诗中的楼兰

  到了唐朝,楼兰已湮没数百年,但在边塞战争、丝路的再次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唐人唤醒了古老的记忆,通过诗歌使楼兰复活并注入新的内涵。唐人的楼兰记忆是伴随着唐王朝的强大而鲜明起来的:“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骨都,匈奴有左右骨都侯。首复传,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传其首级至长安一事。唐人崇拜英雄,歌颂战功,渴望能像汉王朝一样开疆拓土,清扫边塞,成就彪炳千秋的伟业,所以就有了“斩楼兰”“刺楼兰”的书写。唐人通过深长的记忆和持续的书写,将古老的楼兰复活并转化为内蕴丰富的地理符号、文化符号,其中寄寓了边防安全、国家强大的渴望,也引发读者关于历史、民族、异域、远方以及理想、功名的无穷想象和思考。历史上的楼兰虽然被时间尘封,但唐诗中的楼兰却鲜活依旧,因为唐人已将楼兰镌刻在了记忆深处。

  原文链接:唐诗中的楼兰

  

  陈伟:员半千《陈情表》非伪作考

  唐代员半千《陈情表》是颇具文学价值的一篇文章,历来未见疑其伪者。近日王佺《唐员半千〈陈情表〉真伪考辨》(《光明日报》2021年2月22日第13版)首次指出此文存在诸多史实冲突,认为“当是后世文人根据传闻逸事,夸张、润饰、拼凑而成”。

  王君判定《陈情表》为伪作,史实方面的主要证据是:《陈情表》称“投匦进款”,又称“闻陛下封神岳”。考唐代垂拱二年(686)始置匦以供士人上书求官;垂拱四年,改称嵩山为“神岳”,封禅神岳嵩山则是天册万岁二年(696)之事。凡此皆与《新唐书》所载员半千咸亨(670—674)中上《陈情表》之说相冲突。即使不取《新唐书》之说,定《陈情表》作于垂拱以后,则其时员半千已五六十岁,与《陈情表》“立身三十有余”亦相冲突。且其时员半千已历任武陟尉、华原尉、武功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入阁供奉、左卫长史兼弘文馆直学士等官职,又与《陈情表》“未蒙一任”相冲突。根据上述史实冲突,王君推断《陈情表》乃后人伪作。但遗憾的是,王君的论证存在不少疏漏。

  其中最大的疏漏,是未能查考《陈情表》的文献出处。《陈情表》明载于《文苑英华》卷六〇一。《文苑英华》编于太平兴国七年(982)至雍熙三年(986)间,比《新唐书》要早得多。《新唐书》所载,即据《陈情表》全文撮述而来,故较为简略,此亦史家编纂常例。王君推测今传《陈情表》全文乃后人根据《新唐书》的撮述加工伪饰而成,可谓颠倒源流。《陈情表》载于《文苑英华》,撮述于《新唐书》,文献源流极为可靠,伪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陈情表》不仅文献源流可靠,而且员半千垂拱四年前后上《陈情表》求官与《新唐书》所载垂拱间“求为左卫胄曹参军”可相印证,文中“封神岳”“投匦进款”又皆与垂拱间史实相合,文中“立身三十有余”也与员半千垂拱四年前后的行年相合。这些史实细节的相互吻合,似能证明《陈情表》不太可能是后人伪作。

  原文链接:员半千《陈情表》非伪作考

  

  李小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这“七个坚持”是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高度概括,系统说明了消除贫困需要什么理念、什么制度保证、什么社会基础以及什么路径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全球减贫事业都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

  原文链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