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收缩型城市”带来治理新命题

  吴康:“收缩型城市”带来治理新命题

  “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萌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对人口流失和城市衰退等问题的关注,后由两位德国学者在鲁尔转型研究中正式提出。伴随着21世纪初美欧房屋止赎和债务危机的发酵,“收缩型城市”的使用语境不断扩展,也指那些长期难以逆转低迷发展势头、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

  回到中国的语境中,当一些大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容时,一些市县正向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滑去。笔者研究中所测得的中国“收缩型城市”,基本对应着三种类型:以东北城乡为代表的整体性收缩、以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及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镇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应以“网络联系论”更新“城市规模论”,转变传统“做大规模”和“盲目扩张”的思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实际分析城市所处的生产网络位置和城市网络分工,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构建兼顾“内、外”部联系的网络式发展范式,做到精明发展。

  此外,需积极应对收缩型城市的棕地(注:被遗弃,闲置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和空地治理,并与生态系统服务联动改善,发展“绿色空间存储”为城市再开发储备土地,用绿地为收缩型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原文链接:“收缩型城市”带来治理新命题

  

  杨博:科技成果转化应“利”于科研人员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从根本上讲,这将有利于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补齐拼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步步改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态势。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处理好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关系。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既要给予他们“真金白银”,也要给予他们荣誉表彰,真正让激励的种类和形式丰富起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利益激励的短期效应,激活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注重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关联的评价制度建设。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评价指标,让评价制度覆盖从立项到成果交易的全过程,让科研指挥棒更加科学有效。

  原文链接:科技成果转化应“利”于科研人员

  

  李晓华:全球制造业格局因何而变

  一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通常具有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禀赋。如果产业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就会根据产业与价值链环节的要素投入需求,将其布局在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区位,实现较低的产品交付总成本。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投入而发生变化。

  二是技术变革会从多个方面影响产业格局。一些新技术的商业化会形成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对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替代,从而形成新产业。技术变革使资源禀赋的重要性发生变化。技术变革能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技术变革会改变产品的形态与生产交付方式。

  三是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自然灾害、疫情等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这些因素会剧烈改变短期供给和需求,使全球供应链遭遇挑战,进而对生产要素的组织调配、生产的区位选择等产生影响。

  此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产业格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改变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性。

  原文链接:全球制造业格局因何而变?

  

  曹沸、董琳玲:提升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新路径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语言建设的重要性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然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仍存在教材国别化程度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欠缺等问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语言文化交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地位,实现汉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语言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将汉语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话语平台,离不开传播外界环境和自身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外只有加大大众媒介的宣传推广,对内着力提升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和谐的汉语传播体系,拓展汉语的国际话语空间。

  传播模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影响力。具体路径包括:建设“互联网+”汉语国际文化传播模式。维护语言生态,共建和谐多语生活。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生态化教学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本土化”教材。

  原文链接:提升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新路径

  

  张磊:须对“疫苗民族主义”说不

  战胜疫情,疫苗是有效方法,更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在全球疫苗产能不足、运输相对困难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抢购囤积远超当地民众需求数量的疫苗,人为制造了“免疫鸿沟”,致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疫苗难求的危机,阻碍全球抗疫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如不克服“疫苗民族主义”并公平分配疫苗,世界将面临道德和经济双重灾难。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疫苗是服务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公共产品,实现公平合理分配,需要更多国家承担必要责任。

  团结合作,要坚持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导向。生命至上、全球一体,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各国应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望相助,风雨同舟。

  团结合作,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终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但全球性风险挑战和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而言绝不是最后一次,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团结合作,走好多边主义的抗疫必由之路。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必须要共同商量,人类命运要共同掌握,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旋律。

  原文链接:跨越“免疫鸿沟”,须对“疫苗民族主义”说不

  

  谢树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改在深处落到实处

  作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温州大学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努力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机制。

  深化学校评价,激发高校改革发展新活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教育评价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术实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把好方向,在立德树人中检验成效。找准跑道,在分类发展中争创一流。优化治理,在深化改革中增强动能。

  完善教师评价,构建教师教书育人新体系。完善教师评价,应当聚焦育人主责主业,构建有利于教师全心从教、潜心育人、安心治学的文化生态。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职责。坚持以实际贡献为主要依据。

  优化学生评价,打造学生成长成才新生态。改革学生评价,核心在促进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坚持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

  原文链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改在深处落到实处

  

  陈进: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做好“三农”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才能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服务“三农”的意识,使其发挥网点网络、资金和涉农业务经验的优势,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渗透率。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收益、高风险的特征,金融机构向农村大规模投放信贷资源的主动性不足。对此,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三是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方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四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在“硬件”上下功夫,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在“软件”上下功夫,解决好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存在短板等问题。

  原文链接: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顾伟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全区经济动能转换潜力不断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提升科技创新强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增强人才集聚密度。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拓展制度变革深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障碍,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着力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激发市场主体热度。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应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生存好、发展好。

  原文链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蒋文玲: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内在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际环境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明显增加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然充满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切实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防微杜渐、曲突徙薪,方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往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始终保持洞察危机的高度警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练就一叶知秋的本领,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主动作为、因势而谋,从而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危为机;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敏锐发现风险,清醒研判风险,从微观现象中把握宏观发展态势,从已知现象中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原文链接: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李谟润:越南使臣的北使诗路

  越南,周称越裳,秦为象郡,赵佗纳其入南越国版图,汉武帝于今越南中部与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设为安南都护府,宋开宝元年(968)丁部领建大瞿越国,古越南北属中国郡县时代结束。丁部领太平元年(970)即遣使如宋结好,开宝六年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使臣入关,全程有中方官员陪同护送,每至一站有当地官员接待。因而越南使臣与中国士大夫、文士间常进行诗文唱和酬赠。越南使臣往往请中国士大夫、文人为其诗文集撰序题辞或评点赏鉴,《每怀吟草》《万里行吟》《学吟存草》《使华丛咏》《燕轺诗文集》等北使诗文集的序文与评点赏鉴之语,就是最好的例证。北使诗文集或北使日志还记录了使臣与中国士大夫、文人间品茶饮酒,欣赏书画、观看戏剧等其他活动。

  原文链接:越南使臣的北使诗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