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城市需要怎样的社区公共空间

  刘乐明、张文超:城市需要怎样的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集成供给空间、社情民意的汇集空间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空间,一方面,补齐了社区治理短板,整合了社区服务资源,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指引下,使社区回归了公共性,为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社区公共服务的集成供给空间。目前,大多数社区公共空间已能提供政务、生活、为老、健康、文化、教育、体育、法律、心理、志愿等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一般采取与市场和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向市场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社情民意的汇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沟通政府与居民关系的桥梁,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意见表达的渠道与空间。

  社区精神的培育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所提供的设施与服务将社区居民汇集在一起,从而打破相对封闭的个人家庭生活圈,有利于构建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进而培育社区可持续治理所需的社区精神。

  原文链接:城市需要怎样的社区公共空间

  

  杨雄:AI时代如何挣脱“教育内卷”

  “内卷”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农业的内化》,形容一种“很辛苦又很不经济”的模式。时下的中国家庭教育也出现了“内卷化”现象,大多数家庭都在为超过“别人家”而努力,但到头来,所有人都感到精疲力竭,整体教育效益并没有显著提高。从大的背景来说,家长的焦虑与经济发展过快有关,也与新科技的快速普及不无关联。不论选择精英教育还是小众教育,都具有不确定性与风险,表面上看是孩子们的竞争,其背后实际反映了家庭权衡教育投入与回报的焦虑。教育原本就具有不确定性与风险。未来伴随新科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个人越来越做不到“一考定终身”,某种意义上,社会的加速发展正在解构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在形塑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因此,AI时代破解“教育内卷化”,很难再用单一办法来处理复杂性问题,必须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来解决。对学校教育而言,教育评价须破除功利化的“五唯”评价。对于家长而言,应教会孩子“敬畏生命、学会生存、感恩生活”。

  原文链接:AI时代如何挣脱“教育内卷”

  

  陈英敏、武丽琼、张莉:发挥科研基地优势 重构劳动教育空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农业始终是人类最原始最古朴的发展根本——农业劳动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必需过程,具有不可忽略的教育价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建于1954年。作为国家级的农业研究基地,南亚所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广东省高层次培养人才等农业专家近20人,建成“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国家土壤质量湛江观测实验站”“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湛江试验站”等19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展示科技赋能下劳动新形态得天独厚的场域。南亚热带植物园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非正规的文化空间,与学生的联系往往脆弱而带有偶然性。因此,如何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作持续性评价,是我们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探索构建学校+家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新机制,促进学校阵地、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家庭社区阵地衔接互动,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二是评价的综合性与层次性耦合。劳动可以树德、培智、育美、健体,在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中对其他“四育”具有渗透性。三是劳动成果物化。南亚热带植物园所做的是一种尝试,希望与学校、家庭并肩前行,推动劳动教育持久开展、扎实深入。

  原文链接:发挥科研基地优势 重构劳动教育空间

  

  王敬文:以政府督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政府督查能够有力保障政策落实。作为行政监督的一种方式,督查具有多方面的制度功能,最根本的就在于督促上级政策决定的落实,这是其他监督方式所难取代的。政策从部署到落实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督查可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是促进科学决策。通过督查,上级行政机关能够及时掌握下级工作状况,了解社情民意,全面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科学决策做好准备。二是及时纠偏补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而偏离预期轨道,而通过督查,上级机关可以随时评估政策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式方法。三是提高执行效能。效率低下、选择执行、变相执行是横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面前的巨大障碍。在督查的有力震慑下,能促使下级行政机关更加自觉落实决策,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保证贯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原文链接:政府督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张强:为生态志愿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精神文明办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为什么做、具体做什么、如何做好、怎样保障等基本问题,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制度保证。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

  原文链接:释放志愿服务新活力 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李明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须把握好三个要素

  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就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为此,需要紧紧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

  把握好土地要素,藏粮于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把握好技术要素,藏粮于技,强化农业技术支撑。端稳中国饭碗,不仅要稳定耕地面积和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还要把握好技术这个“卡脖子”的核心要素,依托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把握好人才要素,人才兴粮,培育现代农业人才。

  原文链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须把握好三个要素

  

  周叶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成就与启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高度重视依规治党、制度治党,一以贯之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治党强党和执政兴国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在我们党的百年实践中,依规治党始终同党的建设同频共振,经历了萌芽和形成、探索和曲折、恢复和发展、创新和完善四个历史时期,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形成了风格独特、逻辑自洽、系统完备、成效显著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关键在于坚持依规治党,确保党的领导始终坚强有力。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我们党在法治轨道上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治党和治国,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原文链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成就与启示

  

  喻文光:数据安全是数字政府的生命线

  数据安全是数字政府的生命线,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经济的底线。首先要建立全方位、动态保护管理制度,全面防范风险。其次,发挥技术标准对数字治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性、规范化和引领性作用,推进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和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规范的建立,尤其是要针对敏感个人信息以及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及时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标准。最后,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为政务数据和个人信息上锁。

  原文链接:数据安全是数字政府的生命线

  

  胡键: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的思考

  全球化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全球化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全球化本身发轫于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客观趋势,但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和人类的贪欲,促使人类文明以不合适的方式嵌入“异类文明”。于是,全球化进程就变成了人类文明“携带”着“异类文明”向全球拓展的进程。加之资本、技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全球化的赋能,全球化的时间轴和空间域都被这些因素严重扭曲。于是,全球化时代便成为一个充满了全球风险的时代,风险的全球化使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是孤岛,尽管抗疫促使各国不得不相互隔离,但全球合作的愿望和实际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这恰恰表明以逐利为目的的全球化所遭遇的困境,促使人类进行必要的反思;而以摆脱疫情困境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合作为目的的全球化,则通过云端而演绎着全球的“同一个世界”。

  原文链接: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的思考

  

  郭静: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政治思潮的风向标意义

  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理性自然生长的产物,而是经济理性与国家政治、世界政治的互动演化过程,经济先发国家的政治思潮在其中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改变了欧美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同意见之间的力量对比,提升了经济民族主义和进步资本主义思潮的政策影响力,经济全球化进入“岔口期”: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性区域性复升和经济与社会“嵌套”的新型全球化,这两个方向的现实可能性,高于继续推进“深度全球化”,但是两个方向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的博弈期,中国须把握好自身定位。

  原文链接: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政治思潮的风向标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