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构建系统性积极生育支持政策

  王哲:构建系统性积极生育支持政策

  此次出台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政策调整趋势的同时,又有三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更具综合性。《决定》在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同时,还注重围绕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三方面搭建起领域齐整、内容完备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确保形成整体联动效应。

  二是更富针对性。针对婴幼儿照护、幼儿园入园、义务教育“择校热”、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儿童就医等群众急盼愁难热点问题提出针对性“一揽子”解决方案,将有效减轻育儿家庭后顾之忧,更好释放生育潜能,推动适度生育水平实现。

  三是体现兼顾性。《决定》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充分兼顾了我国人口规模压力与结构性挑战,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助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决定》的发布是我国人口政策演进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系统性积极生育支持政策框架的初步建立。

  原文链接:构建系统性积极生育支持政策框架意义重大

  

  傅佳莎:保障性租赁住房再现民本思想

  当前,我国住房市场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住房“总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供给不足”。1998年以来,我国从福利分房向货币化分配转变,商品房市场大力发展,人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98年的18.7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城镇居民户均拥有1.08套住房,住房“总量短缺”问题基本解决。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中低收入群体购房负担过重;缺乏适合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租住的房源,难以实现职住平衡,迫切需要提供与其支付能力、居住需求相匹配的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有助于加快补齐住房租赁市场缺少小户型、低租金房源的短板,优化了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其次,较好的住房品质、较低的租金负担,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能够增加新市民和青年人的满足感、幸福感。同时,有助于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可以减少居民的焦虑性购房消费,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

  原文链接:全方位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再现民本思想

  

  刘颖、黄写勤: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自200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持续关注全球人才培养与争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使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大批海内外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大潮中。但与此同时,我国在人才评价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首先,人才评价系统尚待完善。其次,评价指标设计有待创新。第三,评价理论需要新突破。

  要构建起与我国现行科技创新需求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必须建立起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第一,评价科技人才是否具有创新产出,不仅要用体现新知识、新想法的论文数和专利数来评价,更要用新知识、新想法是否转化为新产品、服务或工艺流程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第二,创新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或者科研联系所带来的知识流动对于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三,还要关注各创新成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四是建立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建议设计多维度的综合创新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维度分别采用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评价指标。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只要把人的作用发挥好,我们就把握住了创新的脉搏,就有了推动我们国家更好更快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原文链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商红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政策全链条中不断发挥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优势,需要抓好基层治理这个关键环节。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们经常将基层治理比喻为政府神经末梢,也经常将其比喻为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神经末梢”,还是“最后一公里”,这些比喻都十分恰当地描述了基层治理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在群众基层自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障了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了广泛、真实、生动的基层民主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原文链接: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姜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理论贡献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现实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科学理论。

  在实践贡献方面,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在制度贡献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对人类发展贡献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具有独特内涵和显著特征,又具有世界意义和示范作用,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原文链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与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王辉:着重把握新时代诚信建设制度化的三重维度

  继承与发展: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历史维度

  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创造性继承。诚信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创始人孔子曰“信”,汉代大儒董仲舒则将其列为“五常”之一,影响深远。思孟学派更加强调“诚”,将其提升到本体的高度,为天道人道之“本”,是所有道德规范之“原”。“信,诚也;诚者,信也”,二者同构,成为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道德精髓和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指引与遵循: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内容维度

  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是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关键和重要内容。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另一方面要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其次,要加强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路径与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方法维度

  加强社会信用法治化,关键就是将信用数据化、信息化,紧扣“信用信息”客体这一操作范畴,使信用信息成为“诚信价值—诚信原则—诚信规则”在法律和立法技术上的逻辑联结点,从而使“制度信用”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信用规则。

  不断完善“信用激励惩戒”作为信用法治化的核心机制。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原文链接:着重把握新时代诚信建设制度化的三重维度

  

  许小委:中国的人权进步不能被西方的偏见抹杀

  中国的人权现状到底如何?中国外交部明确回答道:“中国人权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既是有目共睹且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具备强大的数据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504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西藏和新疆地区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从学前到高中);建立起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数、社会保障卡的持有数均超过13亿人;人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77岁……以上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当前的人权状况不仅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而且在诸多方面还远超颐指气使的“人权教师爷”们。

  没有抽象的、不变的人性,也不存在抽象的、不变的人权。人权问题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说三道四并不会抹杀中国在人权进步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原文链接:中国的人权进步不能被西方的偏见抹杀

  

  王旭:市场信心增强 经济稳中向好

  宏观上看,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速和增长质量三个方面。从经济总量方面看,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从经济增速方面看,今年上半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7.8%、14.8%和11.8%,均高于近两年平均增长率。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看,上半年经济增长中创新引领和绿色发展成为亮点。

  进一步分析,上半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微观实体经济的快速复苏。宏观上看,近两年来,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企业快速向制造业中高端迈进。微观上看,实体经济效益增长明显,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247亿元,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1%,比2020年1-5月份提高2.05个百分点。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特征日趋明显。

  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我们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后疫情阶段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稳定了市场信心。

  原文链接:市场信心增强 经济稳中向好

  

  李丁: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的历史性意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交易的开市,其实质是以低碳经济体现绿色发展,将环境与发展从对立与冲突的关系转向共存共赢关系,寻求有效而可持续地解决多重危机的途径,确保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持续加重生态危机、资源短缺和气候恶化,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引领中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很多学者已总结过中国统一碳市场至少有三层意义:一是以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二是有助于激励排放实体低成本完成碳减排目标;三是有助于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推动企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但更为重要的意义则体现在这是中国积极参与正在形成的国际碳定价体系、提高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领导力的重大行动。

  中国统一碳市场的开市,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中国推动持续性的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有助于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原文链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的历史性意义

  

  赵忠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硬联通”也要“软联通”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石,面向未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将建设形成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信息等硬件互联互通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帮助沿线各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助于共享贸易和机遇。互联互通是资源整合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基础设施互联能够降低资源整合的交易成本,为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也为进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现实可能。

  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是建设基础设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实现“软联通”,就是要通过推进实现“多方认可的企业、商品、职业等领域的行政认证制度”,简化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流通手续,节约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便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硬联通”,又要实现“软联通”,使“一带一路”成为促进世界人民公平获益的机遇与繁荣之路。

  原文链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硬联通”也要“软联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