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专利成果产业化率为什么低

  王东京:专利成果产业化率为什么低

  目前我国每年新申请技术专利的成果数已达100多万项,其中每年获得专利授权的技术成果约17万—19万项;同时,我国已有专利成果存量也已达到100多万项。若以成果数量论,两个“100万”,当然算得上是科技大国。可是,我们科技成果数量虽多,但却多而不强,不仅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短板,仅7%左右。

  一是成果评价不合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对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片面“重论文”的现象,而且对科技项目也是“重纵向”而“轻横向”。比如科研人员评职称,凡是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或者国家部委下达课题的成果皆管用,而接受企业横向委托的技术研发成果,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作数。

  二是收益分配不合理。2007年之前,国家政策规定政府投资研发的科技成果,其转让收益应悉数上缴,研发机构和成果发明人不能参与收益分配。可想而知,有这样的规定,研发机构当然没有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技术发明人对成果能否转化也会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产、学、研脱节的局面。

  原文链接: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

  

  冯帅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待破解三个难题

  良好的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是从根本上缓解城乡间的不平等,也是促进城乡均等化发展的治本之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农村人口进城在过去40年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推手。目前,非户籍人口在城市就业市场中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就业质量较低,在工资水平、保障水平方面都有待提高。与此同时,流入地政府还应积极推进非户籍人口的“市民化”待遇,使得这些从农村转移过来的非户籍人口能够在各方面融入城市,最终实现完全的城镇化。

  农村养老服务须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上来统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逐年增加,对传统的养老格局形成巨大挑战。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趋势的继续,留守农村的老龄人口容易陷入“老无所养”的窘境。

  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只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不同年龄农村人口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才能更有成效,更见实效。

  原文链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待破解三个难题

  

  栾永玉:中国共产党探索法治道路的百年历程

  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新时代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丰富着人类法治文明的多样性,为世界法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历史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适合中国的法治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只有坚定走这条道路,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一切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原文链接: 中国共产党探索法治道路的百年历程

  

  李志明:促进三大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将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作为新增就业吸纳的主要对象群体。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这一群体与其他重点群体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就业岗位期待更高,实现就业后对家庭经济境遇改善的提升程度也更高。同时,退役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总量较为有限,但是其凝聚力、组织力相对较强,在自身利益受损或相应安置和就业保障欠缺滞后而群起表达就业诉求时,对现役人员军心士气、社会和谐稳定的冲击影响更大。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不仅事关民生保障,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

  做好包括农村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转移就业。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2020年总量达到28560万人,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16959万人,在全国就业人员和城镇就业人员结构中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并足以构成转型期中国社会城乡以外的第三元。如果农民工群体不能实现转移就业,不仅会影响其个人收入以及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服务秩序。

  以更加积极的政策促进低收入群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低收入群体工作的稳定性较差、收入水平低、家庭储蓄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各种突发状况,极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最高的。如果能够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保证其收入,将直接增加这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的消费。

  原文链接:促进三大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于健慧:以柔性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柔性治理是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注重在平等信任基础上有效沟通,通过非强制和合作方式完成治理目标的新型治理方式。相较于传统治理方式,柔性治理更灵活有效、更能体现治理温度。

  首先,树立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理念。“人人享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树立培育居民主体性理念。共建共治是共享的基础,城市社区治理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矛盾问题多、工作任务繁重,城市社区治理要注重培育居民主体性,并将其融入社区治理目标。

  健全民主协商机制。柔性治理的关键是在平等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民主协商已被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城市社区治理既要增强社区治理参与性、回应性、协商性,还要健全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

  原文链接:以柔性治理方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