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

  孔新峰: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

  从物质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将人本身置于中心地位。儒家伦理与殖产兴业并行不悖,“义利之辨”为经济生活注入浓厚的伦理品质;在道家的政治理想和后世的政治实践中,治理者“以百姓之心为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拥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国家治理思想资源。

  从精神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拥有立德树人、人文化育、改易更化等人文主义柔性治理的精神特质。

  从社会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向来具有家国共同体、礼乐共同体等共同体本位的鲜明特质。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原文链接:五大视角看中华文明特质

  

  王义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开创人类新文明

  一是中国共产党永不称霸,开创告别霸权时代。群龙无首是《易经》乾卦的最高境界,乾卦又是《易经》的根本核心。群龙无首的群,从个人修养而言是无为(道家)、无相(佛家),从社会形态而言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境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类霜天竞自由,各自都是一条龙,相互关爱,没人称霸(无首)。中国共产党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告别霸权时代,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二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本主义超越人文主义。美国总统林肯讲民有、民治、民享,为孙中山先生所吸收发展为“三民主义”,而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自己是“先锋队”因而要吃苦在前;是“公仆”因而要享受在后。

  原文链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开创人类新文明

  

  闫茂旭:党的文献中的小康社会

  在小康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995年,我国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总量”和“人均”都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由此实现了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就此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这是党在正式文献中首次使用“小康社会”概念。

  原文链接:党的文献中的小康社会

  

  刘荣刚: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利用红色资源对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旅游休闲娱乐相结合,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非常有效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党员干部群众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对话,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可以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作用,丰富对事物的认知;可以借助艺术、竞答、参与等形式,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形式,有助于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原文链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刘志铭: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抓手

  一是深化要素市场配套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充分对流,破除城乡间人、钱、地等关键要素自由流动、有效配置和平等交换的制度障碍。

  二是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城乡产业有机关联发展。改变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城乡供求有效对接。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增强“以需定供”的意识和能力。在流通方面,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为契机,推进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村一店”,解决工业品下行的问题,推进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村一品”。

  原文链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