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改善

  马建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改善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改善,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我国人均GDP从1949年的几十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万多美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不足100元和50元,增加到43834元和17131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至2019年的77.3岁。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大幅增加,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取得经济建设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让占世界人口约1/5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按照现行标准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7亿;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走向共同富裕奠立了坚实基础,并且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原文链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

  

  张述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

  “小康”这个概念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中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发展蓝图。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有机融合于社会主义建设,又反映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也不断深化和细化,直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党在及时分析和把握我国不断变化的发展条件和具体国情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是我们党不断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从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遵循。

  原文链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启示

  

  陈国飞: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从实事求是的词源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科学含义的阐述以及后来共产党人的实践来看:第一,不仅要达到“实事”的层面,还需要达到“求是”的层面,即追求理想和真理,既要求是,就得实事。第二,实事求是的核心和要害在求是,实事的目的是为了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第三,从党的思想路线而言,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原文链接:赓续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神血脉

  

  周文、刘守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理论创新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直面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更不能“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甚至“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二是要开门搞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当然,以开放的态度搞研究,要“立足本国实际”,“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总能够在调查研究中孕育出解决重大问题的独创性思想,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立足国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揭示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推动理论创新。

  原文链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理论创新

  

  陈浩、梁启东:促进营商环境建设,要用好三张“清单”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顺应社会期盼,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从企业角度看,营商环境具体体现为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及执行合约等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于企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树立“用户体验”视角,更加客观评价和改善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

  从“用户体验”角度促进营商环境建设,要用好三张“清单”,定好制度规矩。“权力清单”要变小,一律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责任清单”要变清,一个部门能办好的事,就没有必要交由两个部门办;“负面清单”要变短,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一律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开进入和竞争的各种障碍,一律予以清除。一个地区市场障碍多、潜规则多,营商环境就差,那么就招不来商、引不来资,招来了也留不住。

  原文链接:从“用户体验”角度改善营商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