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哪些丰富内涵

  韩庆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哪些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当然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既要在从农业化到工业化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必然注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内在要求注重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再进一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的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出来的,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道路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中国道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坚持社会主义。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在实质上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成果及其世界意义。

  原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哪些丰富内涵

  

  陶文昭: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与生态生活的有机叠加与综合体现,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三多三高”的新特点: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与高品质、高层次、高质量。

  首先,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将美好生活形象地概括为“七有八更”,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体现了人民美好生活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其次,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层次性。美好生活指向更满意、更舒适、更健康、更和谐以及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品质生活,如果说我们以前解决的是“有没有”问题,那么新时代就要解决“好不好”问题,人民群众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要吃好穿好,生活美好。

  最后,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长期性。美好生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目前,在党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性因素,比如,经济社会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主观感受与价值评价不尽相同,由于个体的经济社会地位、个人能力素质不同而产生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美好生活需要也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偏好,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以及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呈现出一定差别,如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其主要需求自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这种美好生活需要的差异性主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表现。这表明,美好生活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原文链接: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民卿:人民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一、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高扬人民主体地位旗帜。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历史观领域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分界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都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是人民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观念”创造了历史。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物质力量,谁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谁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最坚实的合法性。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在于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坚定跟随、忠实支持,从而获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是历史发展成就的拥有者。对此,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链接:人民主体: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宋月红: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风雨前行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的开拓前进,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大任,满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跨过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负人民,就是不辜负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重托,坚持人民至上,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幸福。

  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不负人民,造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把握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呼声,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福祉无私奉献,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原文链接: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蔡文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本标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和鲜明标识。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凝聚党心民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鼓舞干劲闯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和最伟大、最光荣的事业,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伟大建党精神是真理力量和信仰力量的有机统一,是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高度融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保持强大定力。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定力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立场的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党性修养中强化政治意识,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思想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内在自觉。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增强创新活力。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活力来自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对谋求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守。增强创新活力,就要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问题、基本国情,脚踏实地、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就要勇于实践、敢于斗争,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环节不折不扣、迎难而上、大胆突破;就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提高群众工作方法与水平,让伟大建党精神永葆生机、代代相传。

  原文链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