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推动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吴黎华:推动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日前,中办、国办公布《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加大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惩治力度,加强跨境监管执法协作,夯实资本市场法治和诚信基础,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市场生态作出重要部署。这也是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之后出台的又一个聚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开局之年,无论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还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改革发展,都迫切需要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市场生态,营造一个各方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生态,营造一个市场秩序井然、能够充分发挥功能的市场生态。

  要充分认识到落实“零容忍”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指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发展目标,对资本市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资本市场聚焦服务科技创新,推动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充分发挥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实现这一使命,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崇法守信、规范透明、开放包容的良好资本市场生态。

  原文链接:“零容忍”塑造资本市场健康生态

  

  周向军、李明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优势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一开始就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始终遵循着社会主义目标和方向:在领导制度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体和政体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意识形态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大显著优势,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四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原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优势

  

  李弦、吴姗: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历史性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继续向着“强起来”目标迈进的重要法宝。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原文链接: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

  

  保积红:有力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报国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人类文明都不可能脱离这条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但更多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政治责任,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原文链接:有力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祁占勇、陈鹏、杜越:百年来国家教育安全的发展演变与基本特征

  国家教育安全是指“国家内的教育安全”,即主权国家的教育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传统、教育资源、教育功能、自身教育发展等要素集合统一以规避来自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干涉、侵蚀与颠覆,夯实自身教育主权,充分发挥教育应有功能,进行文化引领与价值塑造,提升公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最终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一种运行状态。

  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审视与建构应不再局限于市场方面的探讨,而应围绕国家与社会以及现代治理等问题进行新的论证。国家教育及其相关领域谋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议题。

  于内而言,强化民族思想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新时期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前提,也是更好应对全球化趋势中机遇与挑战的思想根基。

  于外而言,为了使教育对外开放更好地造福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秩序体系。出国留学教育上,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中外合作办学上,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愈发多元的教育对外开放形式中,我国基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始终强调中国自身的秩序逻辑。资源引进上,建立起严格的筛选引入机制,充分考虑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合理诉求以及人民群众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适应性,避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境外教育文化不分优劣的强势输入,有选择地同境外优质教育力量开展平等互惠的教育往来。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国家教育安全的维护,延续了以往对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的捍卫,同时更加重视深化社会大众的国家认同理念。将教育作为强基固本的阵地,教育方针中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指向。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今天,党和政府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面对多元文化安全的微妙形势,主动革新教育理念与合作方式,寻求教育领域的多边合作。这一新型转向是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力佐证,也意味着国家教育安全呈现出愈发复杂的时代特点,需要我们加强国家教育安全警觉,探索多方面的实现路径。

  原文链接:百年来国家教育安全的发展演变与基本特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