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要过几关

  何伟文: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要过几关

  一是,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地位和盈利水平。进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的135家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中,47.65%归入电力、银行、证券、白酒和房地产行业。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只有23亿美元,是美国113家非银行企业47亿美元的一半。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上汽2020年销售利润率为2.7%,德国大众为4.0%,日本丰田为8.3%。利润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不利于它们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而且,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成本高于发达国家,而贷款利息高恰好是中国银行业利润丰厚的来源。因此,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改革,更深层次地脱虚向实,向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倾斜。

  二是,造就一大批世界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除华为等少数企业外,我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缺乏世界排头兵。我国汽车制造业领军企业上汽排名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0位,而丰田和大众分列第九位和第十位。我国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企业中芯国际2020年销售额为39亿美元,美国英特尔销售额为779亿美元。规模不足严重制约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反之又制约了它们的做大做强。造就一大批高端制造业主要行业的世界领军企业,是一个关键方略。

  三是,造就一批世界规模的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世界制造业领军企业几乎都是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2020年,我国最大100家企业平均跨国指数(联合国贸发会议依据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员工所占比重综合计算)为16.1%。其中制造业企业最高的是联想(49.8%)和华为(32%),但大多数企业的这一指数相当低。而世界跨国公司百强的平均跨国指数是58.07%(2019年)。世界制造业领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跨国指数相当高,美国通用电气、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等都在60%以上。一家企业只有全球布局,并在全球布局中寻找全球供应链的最佳配置,确保最佳资源、最佳人才、最佳市场和最佳营销,才能跻身世界最强。

  原文链接: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要过几关

  

  张智:深刻把握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亿万劳动者的勤劳创造、开拓创新,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崇尚劳动、劳动光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劳工神圣、劳动光荣、实干兴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精神标识;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刻苦耐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力量基石。新时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创新科技等都迫切需要弘扬劳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厚植精神底色,凝聚精神力量。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大事,因为它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成大才、担大任,就必须要培育和弘扬伟大劳动精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践行劳动精神的精华,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强国伟业。

  原文链接:深刻把握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杨刚强、姜楠:坚持统筹发展 系统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自给率结构性不平衡仍然存在,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粮食供需的趋势,紧紧扭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供应链稳定安全、发挥粮食适度进口的保障作用、提升全球粮食治理能力等着力点,系统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严守耕地红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开展种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高各类粮食单产水平。有序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增加优质高效粮油产品供给。从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贸易、消费等全产业链视角,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粮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粮食仓储,确保在任何时刻都能做到自主循环。以粮食主产区、核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合理布局区域性国家重要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市场资源配置。深化与粮食出口国农业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注重对粮食产业链及关键环节的布局,形成对粮食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全球治理,构建共商共享的世界粮食治理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治理体系中的掌控力,增强全球粮食安全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负责大国的作用,消除饥饿,积极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原文链接:坚持统筹发展 系统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盛帅帅:乡土情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纽带和动力

  乡土情结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历史传承中,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故土的一种强烈的怀念、依恋之情。费孝通把农民与乡村、土地、家庭、亲邻等形成的关系总和称为“乡土社会”,“乡”就是乡村、村落,“土”就是泥土、土地。在乡土社会中,由于地方性的限制,乡村和土地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生存的依托,因而,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乡土”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也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并蕴含着丰富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进入新时代,乡土情结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包含人们对于家乡故土的热爱与依恋,更是包含了身处城市危机之中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并力图把城市建设成为和谐、朴实且充满人文气息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以及希望家乡美丽富强,自身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诉求。由此,当代中国的乡土情结已经从传统文化中“荣归故里”的期待变成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以及“建设家乡”的动力源泉,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原文链接:乡土情结:推动乡村振兴的纽带和动力

  

  贾淑品: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所进行的机械、呆板、繁重、重复、枯燥的劳动实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人类劳动能力。人类劳动的意志和动机被智能工具系统承载,并通过智能工具系统进行延展。人工智能表面上好像是“脱离”人的“独立”的劳动主体,但实质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代替具有独立性、目的性和意志性的自然人的,因为人工智能的活动是通过人预先的程序设计来实现对人工智能的控制的,所以人工智能下的“劳动”并没有改变人类劳动的本质,只不过是人类劳动力的进一步延展。在商品经济中,人工智能本质仍然是人类的活动对象化、劳动的外化,是工人制造的一种新的劳动产品。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仍然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价值论的超越与发展,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的理论基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观点是没有变的,人工智能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是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延展。

  原文链接: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