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积极构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刘帅:积极构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以数字技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突破农业农村数字瓶颈,实现城乡之间的要素、商品和信息融通。一是开展“数字农业”的探索,挖掘农业数据价值,盘活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助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与乡村智能治理;二是打通要素流通渠道,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乡村资源与城市要素市场对接,探索城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的农村数字人才培育作用;三是健全商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四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城乡数字壁垒,实现信息开放共享、数字城乡并联管理,合理利用城乡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全面重塑城乡综合治理模式。

  原文链接:以数字技术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江时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面临什么问题

  一是研究人员的数量不够。专职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很少,许多国家无人研究或者研究相当薄弱。二是研究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只有少数杰出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三是经费较为不足。四是学术论文发表相对困难。五是资政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能否提供高质量的资政报告,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研究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敏锐度;二是资政报告的报送渠道应该畅通和便捷。应该说,目前这两个方面的现状都不能令人满意。六是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七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国别和区域研究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组成的,但在现实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研究人员往往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厚此薄彼,各自为战。其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只能阳春白雪,应用对策研究只能隔靴搔痒,无法提出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原文链接:国别和区域研究面临什么问题

  

  徐晓美、郭芮: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价值逻辑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价值逻辑是,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各国命运与共、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和愿望。世界减贫事业的推进,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各国的普通民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身命运与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一方面,中国注重国际反贫困的合作与交流,除了致力于本国的脱贫攻坚外,还坚持开放共享的扶贫战略,积极为世界各国的减贫工作提供援助,促进各国共同消除贫困。另一方面,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在30%左右,中国的开放发展为各国带来重要机遇、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使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原文链接: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内在逻辑

  

  吕村:碑刻文献对黄河文化传播的价值研究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史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团结性的重要途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传承区,也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在黄河文化向外传播过程中,更应当对黄河文化进行重新的梳理,构建真实全面的黄河文化体系。借助碑刻文字材料的帮助,可以使黄河文化体系更加完善真实,也可以使人全面正确地认识到黄河流域人才辈出、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我们在弘扬黄河文化时,要重视对承载着黄河文化精神的地方史志的修撰与整理,发掘并弘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碑刻文献在地方史志整理中的重要支撑与补充作用,利用碑刻材料作为纸质传世文献的补充与佐证,以起正讹误、补史实的作用,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促进黄河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承担起中华文明核心传承区文化高地建设应有的责任。

  原文链接:碑刻文献对黄河文化传播的价值研究

  

  杨光斌: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

  政治学研究无外乎两种路径:历史的和现实的。历史研究的路径自然是历史政治学,历史政治学并不局限于一国历史的研究,也用于比较历史分析;现实研究的路径主要是田野政治学和大数据的应用。历史政治学和田野政治学标志着“中国性”政治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政治学从移植、模仿的学生阶段,正在走向以我为主的成熟阶段,从知识来源的外生性走向知识生产的内生性。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已经成为主要现象。

  原文链接: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