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什么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好途径

  【第345期】林毅夫:什么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好途径

  共同富裕是最近的热点话题。其实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都在追求的。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遵循比较优势,就可以在初次分配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且能够给政府更大的空间进行二次分配。原因在于,如果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就会有最低的生产成本,并且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会形成竞争优势。这当然就会使我们得到效率。

  由于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靠劳动所得、靠就业,高收入者的收入更多靠资本收益。如果我们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就可以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就会是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发展。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会更快,资本积累也会非常快。逐渐地,资本就会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就会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在要素禀赋结构发生这种变化时,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会非常快,低收入群体所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产(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值钱;另一方面,资本的相对回报降低,富人拥有比较优势的资产的价值在下降。这会使得收入分配得到改善。

  东亚几个国家在处于追赶阶段时,就实现了增长和分配的同时改善。在国内我也做了不少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地方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其经济增速会加快,收入分配也会改善,进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再进一步,如果经济增长快,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多,并且按比较优势发展,企业就具备自生能力,不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政府增加的财税就可以有更多的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可以投资于提供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就业能力,以及用于消除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照顾鳏寡孤独等,收入分配就能进一步改善。

  2007年之前,国内学界和政府的政策是初次分配重视效率,二次分配重视公平,这是过去的说法。过去讲初次分配重视效率时,经常用一些技术指标来衡量,认为资本、技术越密集,就越有效率。其实并非如此,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才会有最大的竞争力,才会有效率。

  2007年初我做过几个报告,论证了按比较优势发展能在初次分配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很高兴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就把过去的“一次分配重视效率,二次分配重视公平”的说法改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基本上就是我讲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

  如果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会发展得很快,结构变迁也会非常快,会有一些经营天才抓住结构转型的机会,再加上有新经济的换道超车给我们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去进行发明,也会有一些技术天才抓住这个创新的机会,这两类天才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超级巨富,这样会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钱对于超级巨富来讲只是符号,他们也用不完。如果我们有比较好的税收制度来鼓励富豪们捐赠,并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尊重他们对社会的回馈,就可以用三次分配来进一步实现公平。

  因此,我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创新落实十七大设定的在一次分配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得越来越好,然后再辅之以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原文链接:什么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好途径?

  

  李敬峰:关学《四书》学的学术特质

  第一,独研义理、不事训诂。在《四书》注解上,几乎没有考据性的著作。这个中缘由除了学派传统外,亦与关中地区缺少孕育考据学的土壤息息相关,因为考据学需要经济、图书、出版等方方面面的支撑,而关中地区在这些方面是极为欠缺的。

  第二,不重举业,轻视制艺。关学学人始终以“做天下第一等人,为天下第一等事”为根本追求,对科举功名并不留意,这也造就了关学学者“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在这种风气的直接影响下,关学少有为科举制艺而作的经学之作,成为关学《四书》学颇具特质的一面。

  第三,通经致用、摈弃空谈。关学宗师张载注解《四书》最为强调经学的实用性,也即通过在经书中体会实理、实道,并以此来观照人伦日用,这才是治经的根本目的。关学《四书》学既受关学躬身践履宗风的陶铸,反过来又助推和强化这一宗风的形成与强大。

  第四,不拘门户、汇通诸派。这里所讲的“门户”主要指的是儒学门内的诸家各派,而非指涉释、老。关学始终秉持崇正辟邪的治学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对待旨趣相异的释、老态度是排斥的,而对待儒门内的各家态度则是兼容并包的。

  第五,“心解”释经,独证独创。张载释经独创“心解”之法,意在超越文字章句的限制,注重真心体悟,注重诠释者本人的内在理解,而非经文本身,强调“自出议论,自抒新意,自立新说,自成体系”,极具主观色彩。

  原文链接:心解“四书”,义理经学:关学《四书》学的学术特质

  

  王琦:经筵讲学与宋代学派的发展

  在理学发展与学派兴起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鲜为学界所关注,那就是宋代讲义理之学的主要学派:新学、朔学、洛学、蜀学、闽学、湖湘学、永嘉学等领袖人物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苏轼、朱熹、胡安国、张栻、陈傅良等均曾入侍经筵。那么,经筵讲学对学派发展及其学术传播有何价值与意义呢?

  从选任标准而言,经筵官多为品德高尚、博古通今、才华出众之人,在学界或政界均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入侍经筵,则被视为儒者一生的荣耀,历来为世人所瞩目。每次讲学经筵官都会精心准备,借助经典的义理阐发与论证说理,或以古喻今,或联系时政,敷陈开析。他们在经筵的所言所讲所感,往往是其一生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精髓的浓缩。

  同时,宋代士大夫普遍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主体意识,对于“愿得一面天颜,罄陈所学”的“千载之遇”,他们都十分重视,将之视为得君行道的最好机会,经常会就经筵讲学的内容、方法、策略等,向同道征求意见,彼此讨论,互相支持。因此,经筵讲义的经义诠释,不仅是其个人思想与观点的呈现,甚至凝聚了士林的群体意识。

  各学派领袖人物入侍经筵,不仅使其所进读的经典与撰写的讲义成为社会关注与学习的对象,而且促进了学派学术宗旨、思想观点与价值理念的传播,扩大了学派的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而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切磋,则又加速了学派之间的学术交融与思想碰撞,共同推动了宋代学术的蓬勃发展与思想争鸣。因而研究宋代理学与学派的发展,经筵讲义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新视域。

  原文链接:经筵讲义:宋代理学研究的新视域

  

  于磊:重视语料库在发展语用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价值

  发展语用学是关于儿童母语语用习得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通过发展语用学我们可以获得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内容,也能获得相应的儿童语言习得特征。

  通过语料库的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儿童真实语料,更有效地分析语言现象所在的具体语境、儿童的言语和非言语特征以及儿童交际过程。此外,对儿童不同层次的语用规律展开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能为验证、完善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可以开拓我们认知儿童语用特征的视野,最终有助于探讨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正如盛玉麒教授指出的,如果没有语料库,单凭研究者一己之力,很难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实现系统可控,使人真正成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主体,解决手工操作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原文链接:重视语料库在发展语用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价值

  

  张艳敏: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批评认知语言学又称认知语言学的批评话语研究,关注话语、认知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批评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因此,在逐渐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研究趋势具有明显的拓展性。目前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话语类型主要是新闻话语、政治话语、机构话语、环境话语等,随着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融合,认知诗学的奠基人之一斯多克维尔提出的“肌理”和“共鸣”等概念,也为话语的读者反映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和理论支持。可以预测的是,文学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模型,特别是反映不平等与歧视的文学文本,也将自然地进入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疆域。

  另外,不断丰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手段,如眼动仪、脑电图、多功能近红外光谱仪等在线语言加工监测工具的应用,也将惠及批评认知语言学对话语感知与反应的在线加工机制研究。这必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话语消费者转向”和“实验转向”。后者也是对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所强调的“混合心智”的呼应。美国哲学家罗兰兹在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From Extended Mind to Embodied Phenomenology 一书中指出,“混合心智”即人类的心智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的混合的产物。这启发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借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试验,拓展至人类认知、思维、情感与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原文链接:话语、认知、社会的“三位一体”:批评认知语言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