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国际人才流动有哪些新趋势

  【第353期】施蒙:国际人才流动有哪些新趋势

  区域化和局部化趋势明显。欧盟通过“欧盟研发框架计划”“欧盟劳动力流动计划”、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双区”战略和护照及长久居民证制度,促进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通过整合欧盟各国的科技力量促进欧洲经济的增长。跨大西洋国家也就目前的前沿科技加强科研合作。在人工智能方面,2020年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成立首个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组织。在量子科技方面,美国发布提出《美国量子网络战略构想》,计划与他国共同研究量子互联网。在太空开发方面,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议》。

  数字化和共享化趋势鲜明。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国际人才流动已开始产生多元影响。近两年,线上人才流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将促使国际人才交流方式发生转变,从长期人才计划向短期人才交流、柔性引进和灵活交流方式转化。教育资源、学术资源、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实现了共享。各国进行联合人才培养的趋势加强,世界各大名校纷纷在本国之外设立分校或与当地大学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多元化和务实化趋势突出。人口老龄化带来工作适龄劳动力不足,为解决多个行业面临的“用工荒”难题,日本实行“劳动力开国”战略,大量引进外国蓝领劳工。老龄化现象除了造成劳动力的短缺,还将导致全职护工的缺口急速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到全球各地“抢”护工。

  原文链接:国际人才流动有哪些新趋势

  

  刘淑妍:人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策源与智慧共治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驱动社区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作为智能时代代表的前沿技术,新基建应用于社区,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现代化与智慧化水平。上海基层治理改革中创造性提出社区微基建,围绕“15分钟生活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目标维度是以“韧性社区”培育为任务旨归。社区微基建是新科技革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三者的结合点和重要创新策源。微基建以15分钟步行圈为基准,着力营造社区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效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价值维度是以“人民城市”理念为价值指引。“人民城市”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为从增量扩张的权力型、资本型城市转向提质升级的人民型城市。推进社区营造微基建,既是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手段维度是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为实践导向。社区以营造微基建为突破口,搭建与社区居民利益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将多元主体有效地整合进社区治理之中。微基建的营造不再由政府全盘兜底,而是通过政府、居民和企业间多维交互以形成治理合力。

  原文链接:人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策源与智慧共治

  

  张明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隐形价值

  治理能力现代化隐形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够培育支撑现代国家政治体制有效运行的核心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一个国家没有核心精神,即使建立了一个现代政体,这个现代政体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绩效,而要产生良好的绩效,它的人民必须要有强大的核心精神。

  二是提升国家现代化成长所必需的法治理念。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言,从思想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规则意识,即便建立了良好的体制,但在运行过程中同样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说,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这个规则意识就为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是能够助推形成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组织。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它的社会组织是比较发达的,它能够协助政府解决很多政府难以承担的任务。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能够培育出比较强大的能够帮助政府承担一定公共任务的社会组织。

  四是能够增强国家现代化进步所需要的工具理性。国家的现代化和工具的现代化是必然分不开的。

  原文链接:新技术革命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隐形价值

  

  桑玉成:全组织+强技术:一种新国家形态的诞生

  现在的新国家形态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叫全组织,导致这个趋向的原因是现代的所谓“国家建构”。现在讲政治共同体,就是要统一起来,把社会组织起来,来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组织,以此来奠定国家的基础性力量。在这样的全组织之下,社会的所有类型、所有层级、所有规模的子组织都被包容在内。这几年,我们经常提到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网格化,都可以看作是全组织的表现形式。

  这样的全组织还具有超强磁力,使得所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组织逻辑来办事,只要一进入组织体系,就会按照组织逻辑来行动,所有参与者在组织逻辑上实现高度统一,进而使得组织更加强大有力。因此,新国家形态实现了过去任何时代都没有实现或者无法实现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网格化这样的一种组织形态。

  第二个就是强技术。现代政治实现了技术武装,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全方位运用,使得政治的“技术含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国家力量的全面技术化武装解决了很多治理上的问题,很多方面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比如这次疫情防控,就得益于许多技术的娴熟运用。

  原文链接:全组织+强技术:一种新国家形态的诞生

  

  高奇琦:数字革命中国家主权的建构

  面对挑战,许多国家通过重新动员,努力在数字领域建立新的主权,即国家数字主权。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国家数字本土主义的兴起。伴随着大型跨国数字平台在全世界影响的传播,一些国家开始强调数字本土主义,即强调数据和服务器的本地化,看重数据在未来的资产属性。如欧洲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强调跨国平台要将相关的设施和数据进行本土化存储,反对这些要素的全球性流动。

  第二,对国内大型数据平台采取反垄断措施。数字化需要某种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才能够大大提高数字化的效率,但规模效应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垄断化的倾向,可能会对中小数字企业产生不正当竞争的效果。因此,中国、美国、欧洲各国等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将公平竞争作为核心内容。

  第三,对比特币等私权区块链加强监管。诸多国家近期都加强了对比特币的监管。出于对货币主权和碳中和等目标的考虑,一些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对本土的比特币挖矿企业进行严厉的限制,这使得比特币相关企业不得不转移到一些监管相对宽松的海岛国家(如马耳他)等。

  第四,对自媒体等产生的舆论效应加强监督。由于社交媒体对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开始强调对自媒体从业人士的资质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管理,从而强化国家在舆论领域的数字主权。

  原文链接:数字革命中国家主权的建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